明永乐剔红凤穿花纹盏托
“百里千刀一两漆”,工艺繁琐、保存极难的古漆器弥足珍贵
中国漆器生产历史悠久,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征的漆器是中华艺苑的一枝奇葩。古代先民使用天然漆的历史很长,考古资料表明,现存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天然漆在胎体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既抗潮、防腐、耐用,又可装饰精美图案,惹人喜爱。漆器素以“百里千刀一两漆”工艺而著称,制作经上百道工序,工艺繁琐,且成器保存难度颇大,故为珍贵。
历代漆器工艺,雕漆为最重要品种之一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与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精益求精。在战国、秦汉之际,漆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东汉时期,大量质优价廉的瓷器烧造使漆器造作渐减;隋唐以来,瓷器已取代陶器、青铜器、漆器等成为日用器皿,同时髹漆创新工艺技法相继问世。中国漆器制作素有南盛于北之说。湖北襄州是唐代最大的漆器产地,唐代文献中有贡朝廷漆器的记载。但唐代漆器实物极为罕见。入宋以后,东南地区的杭州、温州、福州成为新兴的漆器中心,以髹造闻名。宋元漆器品种少,遗存不多,故今所见宋元器亦属凤毛麟角。明清时期漆器制作夙称发达,官府作坊制作宫廷御用之器品种众多、造型丰富、技法多变、装饰繁复,不可胜数。王世襄先生据明晚黄成所著《髹饰录》,将明清时期漆器概括为一(单)色漆器、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共14个类别。并对明清髹漆有“不同髹饰变化结合,迎来漆器的千文万华”的高度评价。
雕漆是漆器工艺中最重要的一个品种。漆层髹涂几十至上百道,针刻刀镂或堆塑图案,增添凹凸之趣,展现阴阳之美。雕漆以髹饰颜色不同,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等,以剔红器物多见。雕漆出现于唐代,据《髹饰录》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
推荐阅读:
水鸟啄鱼纹彩陶壶
耀庭款方壶八卦连温炉
袋足绳纹鬲
陕西汉朝开国皇后玉玺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