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牵动着苏州全市人民的心,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审视定位古城保护,如何借姑苏区成立的契机全面提升古城品质?在1月8日举行的苏州市政协“古城保护与美丽苏州”专题座谈会上,委员们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守住古城的文化之魂
政协委员袁牧认为古城保护不仅仅是“形”的问题,也不是恢复几座古建筑,造几座石桥,修几段古城墙就能够解决的,“如果只从‘形’上落实,最后保护下来的也只是‘文化遗迹’,至多也就是一处‘旅游景点’”。要保护古城,还是应该从根本上进行保护,也即从活着的构成古城文化的动态人文入手,保护的不应仅仅是“城”,而应该是构成这座古城风貌的文化。
“苏州的美丽因生活工作于这个古城中的人得以呈现,提升生活工作于这座古城中的人的人文素养和吴地文化内涵非常重要。”袁牧说,“文化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文化的熏陶必须从娃娃抓起。”他建议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开始,在学校中开设吴地文化选修课程,让吴地文化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弥合吴地传统文化在当下所出现的断层。
如今对于古城保护已成为共识,但还要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参与。王艳芬委员认为,单靠政府政策的引导是不够的,要允许和鼓励民间组织自发对古城进行相关保护,要加大文化的宣传,增强大众保护的意识。对于即将消逝的苏州传统文化,如手工艺、评弹、昆曲等要记录,要抢救留存。“我们要更新古城功能,让生活内容多元化,在现代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其从骨子里美出来。”
要引入“慢城”概念
很多文学作品中描述的苏式生活是一种典型的慢生活,马亚中委员提出苏州古城保护在发展定位上要引入“慢城”、“慢生活”的概念,在他看来,姑苏区在这方面的优势很明显,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在周边有洋苏州、新苏州,这是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区,而小桥流水的传统苏州生活却是慢生活。”
但是古城区在交通和城市人口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交通的拥堵,城市人口的增多加之人口素质的高低不一等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古城区的脏乱差。对此,马亚中建议,姑苏区可以考虑建立封闭性交通体系,逐步把老城区的车流量降下来。此外,古城旅游入住费用要降低,不能全是星级宾馆,要适合背包客,建议让古城区的住房减少居住功能,多开发商业功能,比如建设家庭旅馆,一方面可让外地游客的入住成本降低,一方面提高业主收入,有利于改善古城环境。
古村落要进行群体保护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很多传统村落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目前唯一可以保护地域文明进行延续、不出现断裂的文化元素就是古村落。古村落的价值绝不亚于古城,必须高度重视古村落的保护。
虽然苏州比较早地关注了古村落保护的问题,并出台了地方性的法规条例,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但侯爱敏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古村落保护中仍出现了不少亟待关注的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古村落保护缺乏顶层设计,单个古村落往往各行其是,缺乏协同效应,同质化和恶性竞争难以避免。
政协委员侯爱敏建议,在有条件时成立高规格的古村落保护区和古村落保护管理委员会,以此为依托,开展顶层设计,制定群体保护的目标、规范、细则。此外,当前古村落保护主要依托休闲旅游开发这一单一模式,建议要通过政府引导,加强古村落保护与其它社会经济领域的融合,如与现代农业园区的开发融合,与摄影、影视、绘画、古典音乐、现代创新创业产业的融合,与工艺品加工展售产业的融合,与艺术展会如双年展的融合。
“应该将古村落中传承的一些优秀地域文明体系、价值观、天人合一理论等向中小学生中推介,将文化价值高的乡规民约等管理思想精华向民营企业推介等。”侯爱敏说。
推荐阅读:
太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迎泽实践”
“杏花村汾酒老作坊”为什么要申遗
没有文化的城市开发就是糟蹋
四川巴中市通江发现古白石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