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晚报》1月12日报道《斗门汉坑村欲打造香山客家吴氏第一村》引发关注,有热心市民反映斗门汉坑村的“曰峰吴公祠”非常有名,斗门小托村也有一座“曰有吴公祠”,村民们希望对“曰有吴公祠”开发保护,留住传统文化的根。
最能够直观彰显一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东西,莫过于这座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古建筑,一些城市正是因为及时保留了一座座古老建筑,才显得底蕴深厚、气质独特。于珠海而言,虽然是个年轻的城市,但是因为有了新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的高栏岛宝镜湾遗址、淇澳岛东澳湾沙丘遗址、三灶草堂湾沙丘遗址,以及距今三千多年的高栏岛宝镜湾摩崖石刻画,明清时期的南门菉猗堂、北山杨氏大宗祠、梅溪牌坊等古建筑,还有卢慕贞、唐绍仪、苏兆征等一批近代历史名人的故居等,也有了传统文化的根。
然而,有关部门在对这些“文化之根”的保护上,似乎还没有尽心尽力,一些凝聚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古老建筑,在城市建设改造中不断被推倒。比如,珠海的愚园就在经历了百年岁月沧桑后,暗淡地消逝在了珠海人的视线中,以至成了珠海文化人心中永远的痛。再比如,本报曾有报道,从小在南溪村长大的吴先生说起康济桥一往情深,这座建于咸丰年间的石桥承载了他童年时代许多回忆。该桥是岐关公路的一段,是人们从珠江西岸到澳门的必经之途,但这座桥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为拓宽公路被当作普通桥梁而拆除。
保护文物首先要发现文物,并将其收录文物普查进行妥善保护。位于斗门汉坑村的“曰峰吴公祠”历经沧桑,然而就因为地处偏僻,多年来“养在深闺无人识”,珠海市历次文物普查都没有将其收录,多亏村人反复修缮才没有倒下,这也反映出有关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上的粗心大意。文物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毁掉了就永远不再复生,如果不能很好的保护,有再多的文物资源最终也会变成稀有资源。所以,作为文物保护部门,必须认真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尤其是在文物普查方面,一定要耐心细致,决不能再“丢三落四”。
推荐阅读:
中国建筑从至美到奇丑 谁之过?
合肥千年石桥被超载不堪重负
郑州:文物保护走近百姓生活
河南郏县一古村因防洪而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