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深院,直弄幽巷,青砖黛瓦,斑驳粉墙,飞檐翘角,所有的建筑都透着一种古老沧桑的味道,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任数百年来风云变幻。
从车水马龙的城市走进十八行村,仿佛进入了一座明清古城,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从颜色鲜亮的五彩世界走进了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里面,时间在这里像是凝固了一般,所有的一切都慢了下来。
古村芳名百世传扬
“六百年古村千载流芳,十八行芳名百世传扬”。从对联中,我们可以读出十八行村厚重的人文底蕴。
十八行村是我省现存明清建筑规模最大的古村。历经数百年,这些明清风格的传统古民居,保存较为完好,仍然原汁原味地保持着古朴风貌。该村以建筑布局独特、古建筑规模宏大、遗存文物众多而在海南民居中脱颖而出,2010年被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日前,十八行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十八行村的村民大多为林姓,现有66户人。村中的居住人口较少。清末和民国初年,村里陆续有人远渡重洋,去南洋(东南亚)谋生。因该村有半数人口侨居海外,90%的村民是侨眷,故又被称为著名侨乡。
明朝正统年间,十八行村的祖先林氏从福建莆田迁居此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村中现在还屹立着一栋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名为“九牧堂”的古宅。
走进村子,顿觉“古”风扑面。走进村口,一个宽敞的广场映入眼帘,这是十八行村的正中央。广场后面,最古老的第一行老宅已经倒塌了几间,残垣断壁前只留下清初时期曾在江西高安县任知县的林运鑫在世时所用的石制上马台、石制大水缸、石制抱鼓石、石制马槽、石制门牌等雕工精美的制件。
那一对抱鼓石,不知在风雨中静静地坐了多少年,仍然保存完好。抱鼓石上呈鼓形,鼓下为莲花座,鼓面直径约1米。抱鼓石,在古代大多竖立在官府门前,是中国宅门“非贵即富”的门第符号和身份的重要标志,可见当年主人的社会地位。
在另一行的老宅前,一个长长的石制马槽,马槽边还有两只石制大水缸。缸底、周边浮雕有些斑驳不清,只能隐约看到莲花底座和云纹图案。村民们对水缸古时的用途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喂马的水槽,也有人说是古时的消防器具。在这古村里,家家户户都找得到一些这样的老物件,谁也说不清它有多少历史年头。
不用进村,村口的这些器物,足以让人遥想当年林氏祖先红翎相映、衣锦还乡的盛况。
兄弟同心邻里不欺
传说林氏始祖打算在此地落户后,找到了一位会算风水的老先生。老先生告诉他若希望家族兴旺,村中的房子要按照前后对齐、高低有序、房屋相连的行列而建,寓意为“兄弟同心,邻里不欺。”所谓“同心”,就是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门都要对齐,宽度统一;行与行之间,同辈的房屋要高低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湖丰村委会主任颜仁勇说,十八行村院落高低有序、笔直划一,以扇形结构十八行排开,每扇房屋正门相通、连成一体。因为总共有十八行,故得名十八行村。
因为十八行村的房子外型相似,巷子又多,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个笑话。十八行有一位刚嫁入的新娘,出去串门后准备回家,哪知道在各条巷子里认不得归家路。这时刚好碰到一位路过的年轻男子,新嫁娘低头问路,不敢正眼瞧这位男子。哪知这位男子一把牵过她的手,“来来来,我带你去我家。”原来,这位年轻男子便是她的夫君。
行走在村落间,踏在布满青苔的石板小径,每走一步岁月似乎在古墙上飞驰而过,恍惚间似乎下一刻就会从侧门中走出端着木盆前去洗衣的清装妇人,闭目聆听,仿佛还能听到数百年前儿童嬉戏时的笑闹声。
数百年古宅“九牧堂”
在十八行村,林方汇家的老宅是最有名的“古董”。据专家考证,这间名为“九牧堂”的古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目前是文昌市重点保护文物。房梁、主体结构至今仍然保持着数百年前的原貌,就连门板、梁架木构件、公阁等处都有精美雕刻。房梁屋脊雕龙画凤,小院花木丛生,别有一番滋味。
历史上,名门望族都会有其家族的堂号。而“九牧堂”的堂号来自唐朝。林方汇说,唐朝时,福建林氏始祖林禄有个儿子叫林批。林批总共有9个儿子,都官居刺史(又称州牧),门庭显赫,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林氏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在建好房屋后都会挂上“九牧堂”或“九牧世家”的牌匾。
“九牧堂”青砖叠建而成的古老墙壁厚一尺有余,潮湿的天气使墙面长出了厚厚的青苔但墙壁至今依旧坚固。翻新的屋子也保留了旧时的黑檀木制的门窗,数百年的时光似乎没有在木门上留下痕迹,依旧簇新散发着木头的香气。走进屋内,古旧老式的精致木雕门窗、明清时代流传至今的桌椅,让人仿佛回到古老的岁月。
走出村落,远远依然看到挂满金黄色果实的杨桃树,微风轻吹,一阵清甜便从鼻腔钻进肚子,令人挂肠难忘。
推荐阅读:
陕西米脂窑洞古城 千年风华雄姿犹在
绍兴书圣归隐地 华堂村
南北古民居各具风格
岭南古村落——汕头下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