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公厅前的半月塘
“三州商埠”板梁村口
“呼——呼——”飞一般的高铁疾驰而过,气流波动,古老骑田岭下的360多栋明清古建筑群影像晃动,随之起舞;古村三口半月荷塘,映照古村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人生哲学,映照600年苦难血泪和幸福欢笑,宁静无波——
舞不尽,六百年历史沧桑
淅淅沥沥的冬雨下个不停,她躲在骑田岭的山坳里,身披一层薄雾,更加如梦似幻。从宋末元初第一人在这里落脚,板梁古村就开始跳起了她的生命之舞。
360多栋古民居的黑色屋顶连成一片,拼成了她古雅质朴的舞裙,如众多湘南山村女子的装扮。弯弯的板溪河是她轻盈的丝带,山间的原野就是舞台,东靠的骑田岭是四季变幻的背景。
听,乐声响起了。就是这冬雨。雨点儿落在河里,叮咚、叮咚,打在河上接龙桥的石板上,滴答、滴答。古村的舞姿也时而疾速,时而舒缓。
六百多年前,板梁刘氏始祖、汉高祖刘邦之弟、楚王刘交的后裔——刘子芳在古老的龙泉庙旁落户。接着,下村板梁私塾的朗朗读书声响起,金陵古驿道上马蹄声阵阵。水上贸易随板溪河而来,板梁男子踏上从商之路。第一座钱庄在中村兴起,清脆的铜钱声在青石板巷中回荡。清代,板梁首富刘绍连横空出世,板梁第一豪宅拔地而起。与这些繁华之声相和的,还有清晨龙泉庙里年迈双亲的默默祝祷,傍晚望夫亭中妻子的翘首盼望。
平地里一声巨响,她突然腾空跃起,急速地旋转、跳跃,旋转、跳跃。开国大将黄克诚与本村人、义士刘承羔带领十八勇士发动了板梁暴动,巧设饭局不费一枪一弹消灭了国民党挨户团团长吴国斌等22人,尔后奔向了井冈山。暴动之后国民党血洗板梁村,72个半人(有一个中枪三年后才去世)牺牲。凝视着刘参(板梁村人,黄克诚同学,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故居的残砖片瓦,骄傲与悲伤一起奔涌。
只有东北面那座震龙塔能抚平她内心的波澜。这座六层的古塔建于清道光九年(即公元1829年),既是风水塔,也是文昌塔,塔基为鼓形,塔身有青云得路、龙门叠跃、文光射斗等石刻文图,内有石台阶组成八卦法阵和石榴、牡丹等石雕。“文革”中失掉了塔顶。如今,板梁村终于盼来和平安稳的年代,成为400多个刘姓村庄、8万多刘姓的发源地。
唱不完,半塘明月清香远
村口板溪河上的接龙桥同样饱经风霜。九块长石条三条一组,桥面磨得十分光滑,中间的石板被磨进去了两公分。桥墩由大石块层层累就,缝隙中青草飘飘。
过桥便是金陵古驿道(村民称官道,板梁村所在高亭乡及周边乡古称金陵),往左绕村外走向西到耒阳、常宁,直走进入村中,向南到桂阳、广西。古驿道和四季通航的板溪一起描画出古时板梁村“三州商埠”(衡州、郴州、桂阳州)的繁华胜景。
不远处,一口荷塘波光粼粼。残荷姿态依旧优美,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夏日荷花盛开的模样。塘为半月,荷花开在月亮里。“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板梁刘氏认为谦和仁让才能世代永存。“内设照壁,外设明塘”,这样的荷塘有三口,与古村下、中、上村的三大祠堂润公厅、珍亮政公祠、贤公宗祠相伴而生,是板梁古村水润明亮的眼睛。
祠堂故事多,几百年来都不结蜘蛛网,谜题至今未解。下村的润公厅是四世祖刘润所建,朝门顶上向上凸起的横梁,象征着善骑射的蒙古人的弓箭。弓形横梁上方的木板横梁则是板梁村村名由来。传说中,祠堂即将完工横梁不翼而飞,一段木板顺水而来解了燃眉之急。上村贤公宗祠大门正中的“圣旨”牌则是皇帝奖励刘宗琳调剂6010石(相当于现在的360吨)稻谷救助灾民所赐。
板梁书院天井中的鲤鱼硕大,耕牛细小,寓意静心苦读才能鲤鱼跃龙门,这里走出了三位清代三品官,清代湖南乡试学子连续三届力拔头筹。三品官刘绍苏故居一进厅后的天井里,左边刻着牛和鱼,中间一条翻腾的龙和一条健硕的鱼,右边一座牌坊中一条小鱼跃起,描绘了耕读持家使得主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真实故事。
“天地间读书最贵,家庭间孝友为先。”对联装饰在高大木门两侧,户对精雕细刻,所有窗子都装上了铁条护卫,这不是监狱,是板梁的钱庄。据说,钱庄主人曾捐了一个官职,不久后因能力不行被罢免,于是大门上的窗棂两侧又多了一副对联:“天字定尔,禄在其中。”
耕读传家,腹有诗书气自华。明理谦和,才能清香远播六百载。
推荐阅读:
巢湖洪家疃古刹钟声穿越千年
郴州市北湖区的小埠古村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下)
海安塘下老宅的那些事(上)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