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讲寺威严地坐落在沅水之滨的虎溪山麓,红墙黑瓦、飞檐峭壁的殿堂和苍翠挺拔的古树,彰显出它身上的帝王之气。8月4日,我第二次站在它的大门前,依然心怀对历史的虔诚,一边细细凝视它的一石一木,一边任由思绪天马行空。
唐太宗敕建的佛学书院
龙兴讲寺诞生,大背景是唐太宗李世民政治思想的变革。即位称帝后,李世民吸取秦汉的历史教训,改武治为仁治,在全国推行佛教,并希望以此感化西南群蛮,教化稳定一方。
唐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下旨修建龙兴讲寺。讲寺即佛教的最高学府,级别比寺庙高,“龙兴”二字则寓意帝王之业的兴起。龙兴讲寺是唐代最早的佛学书院,比宋代修建的岳麓书院早345年,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学院。有说法认为,它比南岳还早建97年,不过此说还没有得到最终认定。
一步步登上有些坑洼的石阶,越往里走就越惊叹于龙兴讲寺的大气和精美。弄清楚它的前世今生后,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适合驻足怀想。在二山门前抬头,目光与拱门上方的“幡盖云从”四个字撞个正着,两旁的圆形盘龙雕塑栩栩如生。文化向导解释,幡指旗帜,盖是马车上的顶篷,幡盖云从的意思是来龙兴讲寺求学取经的人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可以想象龙兴讲寺当年人来客往、香火鼎盛的场景,不仅五溪地域僧人的剃度和培训在这里进行,其他地方的僧人也都纷纷慕名而来。
寺内的大殿正面,悬挂着明崇祯礼部尚书、书法大家董其昌书写的“眼前佛国”匾额。据说,当年董其昌巡视路过沅陵,被寺内僧人治好眼疾,万分感激之余留下这幅珍贵的墨宝。
出龙兴讲寺后门,便入虎溪书院旧址。明代大学者、思想家王守仁受辰州学子之邀,曾来龙兴讲寺讲授《致良知》一个月之久,并在寺内留下了题壁诗。后来,其学生在寺后修建了虎溪精舍,又改为虎溪书院。现在的虎溪书院前,人们立下了王守仁的塑像。
暮鼓晨钟余音袅袅
随着五溪安定和沅陵交通优势的削弱,完成历史使命的龙兴讲寺逐渐香火冷落。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存在价值,除了历史意义外,从文化、建筑、装饰艺术等角度来看,龙兴讲寺都是难得的活化石。1996年11月,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建筑意义上说,龙兴讲寺是一个无钉无铆的木质结构群,由14座建筑主体构成了两万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寺内建筑经过明清多次修葺,主要建筑物大雄宝殿的主体木构架、柱、梁、枋等,经碳14测定确认是唐代遗存,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工艺精美,国内罕见,相传为明代所制。
对于龙兴讲寺的保护,沅陵颇费心思,坚持讲寺的东西100米之内不建高层,围墙外9米之内只拆不建等原则,维持古建筑风貌。近两年,县里请知名专家编制的《龙兴讲寺保护规划》已通过国家评审。
可看的文物尚可修旧如旧,只是那些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人和场景,要还原已是不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龙兴讲寺和虎溪书院再也听不到暮鼓晨钟和诵读声。如今,它已变身为历史文化博物馆,与诸多珍贵文物朝夕相伴。
万物皆有生命,建筑亦不例外。龙兴讲寺的身上,岁月的烙印每一天都在加深。只是不知道,它会以何种姿态老去?是仅仅留下一副精美的躯壳,还是历久弥新,化作薪火相传的力量,激励后人将传播文明、树立信仰的旗帜代代继承?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迷茫叹息,感慨这个时代缺少精神钙质和信仰支撑时,沉默的龙兴讲寺,或许能以长者的姿态给出最深刻的启发。
推荐阅读:
辽代长春州塔虎古城
海南石塔古迹漫谈
云南木府的繁华与没落
宁夏海原天都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