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的古代建筑中,塔是其中洋洋大观的一个重要部分。据最新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海南目前现存的古塔有五十多座,广泛分布于沿海各地。从功能类别上看,海南古塔大体上可分为风水塔、敬字塔、佛塔、墓塔及灯塔功五个大类。这些功能各异、形制缤纷的琼州古塔,不仅是海南建筑史上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研究海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物证。
记者手记
“条条小巷有来历,幢幢建筑有故事”。海南的古塔建筑,除具有了工艺上的观赏价值,那些与建筑相关的人文故事及民风民俗,同样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从起源上看,塔跟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这种建筑形式也在华夏大地广泛扩散,“塔影钟声”在古代就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作为移民岛屿,佛塔随着中原移民的到来也开始在海南出现。位于澄迈美亭乡美榔村的姐妹双塔及海口市琼山区石山镇儒符村的儒符石塔就是海南古代佛塔的代表作。有意思的是,这两座佛塔并不是什么高僧大德的埋骨之处,而是为了纪念平常女性而建。在民间传说中,这两处佛塔还有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美榔双塔](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08/2012830145336387.jpg)
美榔双塔
精雕细琢的姐妹双塔
姐妹双塔位于海南澄迈县美亭乡美榔村东南面,亦称美榔双塔,始建于元朝。据《正德琼台志》载,在元朝时期,地方乡绅陈道叙育有二女,长女灵照出嫁,小女善长出家为尼。陈道叙为了纪念二女,捐钱“一千缗”在小女出家的辑瑞庵前建起双塔。此外,还捐出田地给小女出家为尼的辑瑞庵。老父亲对二女的殷殷关爱之情,从中可见。
来到美榔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步行前往村东南方向,远远即见两座石塔一左一右矗立在两池碧水之中,郁郁葱葱的榕树和高耸入云的椰子树环伺四周,古朴之余又多了一份和谐之美。两座古塔均为石筑仿木结构,其中的姐塔高六层,正六角形,塔西北面正中刻有带冠人像一尊,左角阴刻“大石塔”三字,在数百年风雨侵蚀之下,字迹仍然依稀可辩。塔基台面有石柱围栏,基座雕有狮子戏绣球、祥云等图案;六面各有文臣武将等雕像。旁边的妹塔,呈四角方形,塔高七层。在塔身的雕饰上,由于妹妹是出家僧尼,妹塔也纳入了更多的佛教元素,除了刻有狮、獬豸麒麟等瑞兽;四角还雕有大力士;底层正面塔心室还供有释迦、弥陀二佛。塔体每层外壁龛内均雕有佛像及六大护法金刚,姿态各异。站在塔前,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石刻艺术,不由得感慨琼北地区文化积淀之深厚。
有别于正史的严肃,记者从村民口中听到的双塔故事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另一种版本。相传在古代,美榔村有一对姐妹,他们从附近的水潭中得到了一个神奇的聚宝盆,从盆里总能舀出不尽的大米和金银财宝,但姐妹俩人却不是将此占为己有,而是常常用“聚宝盆”里取出的财富帮助穷苦的百姓,感恩的村民为了纪念善良的两姐妹,就为她们建起了这两座精美的石塔。
经历700多年沧桑,曾经的辑瑞庵已经不见踪迹,只留下这两座紧紧相邻的姐妹塔在向世人展示这美榔村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作为海南现存最完整的元代古塔,美榔双塔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对研究海南古代建筑工艺乃至佛教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神秘的儒符石塔
儒符石塔海口市琼山区石山镇儒符村,紧邻环城高速公路。作为一座建于宋代末年的佛教名塔,经历800多年岁月的儒符石塔在去年刚刚经过修葺,在这次的修复行动中,除了让儒符石塔恢复往日英姿,还从石塔中挖掘出了一批内容丰富的文物,让人大开眼界。
儒符石塔坐北向南,为大块的火山石干摆而成。石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组成,塔基一侧筑有25级台阶可以拾级而上,顶部为一座三层的小石塔,高约2.6米,刹呈四角攒尖。这种形制的石塔,不仅在海南独一无二,在国内也是极其罕见。
由于儒符石塔年代久远,缺乏相关的详细史料,就算是在儒符村村民的口中,关于此塔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一种版本认为,在说宋代末年,儒符村有一位符姓姑娘,心灵手巧的她能用藤条、麻线编织各种生产用具。由于符姑娘一心向佛,更是立誓终身不嫁,她的心愿是要用一生的心血建造一座佛塔。于是,她每天编一些藤筐、竹篮和草鞋挑到附近的墟市出售,经过多年的积攒,她用这些钱财购买了足够的石料,并聘请工匠建成了儒符石塔。为此,当地人将这座石塔称为“草鞋塔”。另有一种说法是这座石塔也是守节塔,相传古时儒符村有一位与人订了亲的姑娘,不幸的是还未完婚男方即已早逝。该女子立志守节,再也没有嫁人,而是用自己辛勤赚得的钱建了这座石塔,因此这个石塔被村人也称作“守节塔”。
前些年规划海口市环城高速公路时,曾一度威胁到了这座佛教古塔的安全,相关部门为此特意修改规划而绕过古塔。随后,文物部门对这座古塔进行了挖掘,在地宫中发现了几串铜钱,其中有几枚可以清晰看到“太平通宝”的字样,串起铜钱的棉线,经过了数百年却仍然完好,让人称奇。
塔这种佛教建筑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论是外观还是功用上,都起了不小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埋骨塔成为了风水塔。按照堪舆理论,风水塔亦称文塔或文峰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在海南的古塔中,风水塔为数不少,算得上是当中的主流。
推荐阅读:
云南木府的繁华与没落
宁夏海原天都山石窟
四川宜宾冠英古街
四川三苏祠的历史价值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