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都热衷于申报“国”字头、“省”字头名城、名镇,却总是忽略挖掘城市真正的魅力。新加坡著名的城市大师刘.太格曾说过:“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紫禁城。”我们众多的城市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紫禁城带给市民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领略不到紫禁城从内尔外自然散发出的韵味和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时间,我国设立了119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81座国家历史名镇,15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25处省级名镇名村。同时,历史遗产大量被拆,假古董、建设性破坏泛滥成灾,名城传统格局和风貌损失巨大。
该保的没保护好,不该建的一哄而上,实在让世人瞠目,众多城市管理者也应好好反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了。
上周,浙江绍兴千年古寺开元寺大殿被拆除只剩下框架的消息被网友爆出,引来无数网友的质疑和批评。古迹拆除事件还未平息,山西娄烦又爆出6000万建成“孙大圣”故里烂尾工程,不出所料,此举又招来网友一片骂声。
网友骂地不无道理。有人说,仅凭民众的一腔热血阻挡不了利欲熏心的开发商,难道发展经济非得以古迹的“离去”为代价吗?对于“孙大圣”故里,有人更是指出,建设这些无中生有的旅游景点,谁会去?开元寺是后唐长兴元年为吴越王钱缪建的寺庙,虽经多次重建,现存的建筑并不是唐朝“真迹”,但是仍有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建筑内涵。“孙大圣”是历史小说的虚构人物,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争论他老人家的“出处”,并不惜重金打造“故里”,虚拟《西游记》描述的各个关于“孙大圣”活动的场景。不要说历史上并没有“孙大圣”真人,即使真有其人的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他们的故居也未必有人愿意去开心一游。该保护的历史文物,我们视而不见;不该建的工程,我们却一哄而上。
问题还是出在城市发展理念上
一味的追求GDP总量,是祸害城市发展偏离理性轨道的首要原因。GDP总量是考核地方政府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也成为地方政府不顾一切上项目,千方百计谋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现在大部分城市,把“建设大项目”视为发展城市经济的主要途径,因为只要建设大项目,就会带动数亿元的GDP。而保护古城、保护文物不仅不能让城市生财,还会让城市政府投入巨额的财政支出。所有的市长恐怕都不愿意做这样“亏本”的生意。可是为何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几百年的城市古迹都能完好的保存下来?西方很多城市领袖认为,一座古老的建筑是城市的灵魂,是无价之宝。建筑与文化是传承城市历史最好的载体,我们的城市同样需要传承历史文化,同样需要保留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可是在以GDP为目标的城市发展导向上,城市历史文化变成“一文不值”的负担。
在目前中国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选拔和考核体系下,保护古城风貌的积极性是欠缺的。经济增长作为城市考核体系的重要因素是促使城市重视建设轻视保护的主要动因。虽然目前对城市的考评考核体系已受到有关各方的批评和质疑,但是这套考核体系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正常运转。在政绩观和考核体系双重压力下,城市政府仍然会将经济增长作为一项主抓的工作目标。经济不上去,城市保护地再好,可能并不能让城市领导顺利升迁。
抛开体制的因素,城市的发展和更新,也不是只有拆才能解决问题。一座城,保护古建也不是仅仅保护一座建筑、一个古迹,而是能够保留完好的古城风貌,风貌是一个环境的综合体现。巴黎是世界上古城保护做地最好的大都市,她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拆与建的矛盾,她的解决之道是古城整体保护,新城建在古城之外。国内也不缺少类似的例子,比如云南丽江,同样是古城整体保护,新城另辟新地开发。当然,旧城普遍面临安全、便利等因素的困扰,如何在保障古城风貌的同时,又能让居住在古城的老百姓安全、方便的生活,同样是一个需要用心周密的部署,并要有一个合理的步骤。“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古城保护也不是一天能够完成的,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可先从加强安全开始,把防火设施、防火通道做起来,再把上、下水,交通、通讯等基本生活设施跟进,小投入解决大问题。古城同样能够实现有机更新,重新焕发城市的活力。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个目标实际上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城市发展的规律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的选择不会完全依赖于经济效益,人往高出走,会往经济发达地区走,会往人多的地方走,往机会多的地方走,但是最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集中在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是多元的,如果片面追求经济的要素,而忽略了社会和环境的构建,往往会让城市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推荐阅读:
黄山徽州区强力推进“百村千幢”工程
甘肃玉泉观33处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中期验收
城市热衷复古工程缘于“政绩冲动”
广东河源两百岁“盐商古桥”屹立康禾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