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盖海草房是因地制宜、就地选材,海草、海石可以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东楮岛村83岁的毕远谋居住的海草房是在1970年建造的,“当时盖房子,建墙的石头一部分是从外地买来的山石,还有就是请石匠砸出的海石,4间房需要的1万多斤海草,都是自己从海里采来晒干的……”
作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标本,海草房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历史上,荣成沿海一带的浅海海域,生长着许多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进入秋冬,大量成熟的海草成团地被海浪卷上岸滩,这种海草晒干后会变得非常柔韧。当地居民便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苫盖屋顶,并就近凿取山石或海石堆砌外墙,建成了海草房。
据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建筑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海草房民居出现于秦汉时代,至宋、金在胶东半岛广为流行,到元、明、清进入了繁盛时期。
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
据不完全统计,荣成市现在的海草房有95000多间,分布在317个村,呈零散状分布在沿海区域地带上。荣成市民俗研究者于迎雨表示,在40年前,海草房曾在我国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但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只有荣成市存有相对集中的海草房了。
在荣成,现存最早的海草房有300年历史,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是荣成的宁津所和东楮岛。宁津所尚存海草房一条街,因为明代那里曾驻扎过几百户屯田军户;东楮岛也是海草房保存完好的村落,那里不仅有石头砌墙的地道民居,还有砖头砌墙、磨砖对缝、工艺讲究的海草房,当地人说那是明代官家所建的公用仓房。
推荐阅读:
各地发展名人故里经济 “烂尾”隐忧凸显
周生长满杂草小树 浏阳千年沿溪古桥期待保护
深圳古迹产权混乱 文化遗产几近废弃无人问津
山西中阳县上顶山发现一座可汗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