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景
芙蓉园
朱紫坊街区面积共约17公顷,聚集着1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约占片区面积16%;列为保护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的共60余处,约占片区面积20%,其历史文化建筑的密集程度实为罕见。朱紫坊内现存的明清及民国建筑院落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福州园林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花园弄内的芙蓉园和武陵园,规模宏大,建造精巧。主座原为宋朝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因园内遍植芙蓉而得名。明初籍没入官,正德间学者傅汝舟居此。其后为明长史谢汝韶别馆,其子布政使谢肇淛世居于此。东座为明内阁首辅叶向高居所,明末礼部尚书曹学佺亦尝读书其中。清光绪间,布政使龚易图宦归,重加修葺扩建,号为三山南馆。园中假山如堆金叠玉,玲珑可爱。民国后期为海军将领陈兆锵花园。
朱紫坊街区内还有堪称福州民居建筑典型代表的萨氏民居。约建于明末清初,道光年间归萨氏后,又扩建重修,总面积为2080平方米。大院临街有6扇大门,马头墙高耸,大石板铺天井,大厅进深面阔,均为5间,东西厢房均为楠木门,隔扇窗棂亦为精雕楠木,图案雅致,内有书斋、藏书楼、佛堂等。花厅前有太湖石假山、小亭阁及东西高平台。一泓清水可与大门外安泰河相通。
此外,朱紫坊街区内有清代与民国风格相结合的陈兆锵故居、郑大谟故居等。这些样式各异、风格独特的院落,共同形成了朱紫坊传统建筑院落的多样性。特别是每座建筑本身及各个建筑细部的雕刻装饰造型优美、图案考究,体现了福州传统民居特殊的审美意境与文化意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芙蓉园、武陵园等园林建筑设计巧妙、布局优美,建筑细部雕饰精致,说明古代朱紫坊街区居民对建筑美学的深刻认识与独特见解,体现他们的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
目前,在朱紫坊街区中保存的传统民居与文化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文庙、朱紫坊古建筑群(萨氏民居)和芙蓉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海军将领方伯谦故居,市级挂牌文物保护单位张日章故居、何公敢故居、郑大谟故居、陈琛故居、陈兆锵故居、叶观国故居以及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董见龙(应举)先生祠、张钰哲故居。
河坊一体似秦淮
朱紫坊街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于山北麓、安泰河畔、安泰桥东。北对津泰路,南邻圣庙路、法海路,东起津门路、花园路,西靠八一七路。街区形成于唐末五代,安泰河原为唐末福州罗城的护城河,安泰桥即是罗城利涉门的利涉桥。街区总面积15.84公顷,内有宛转桥、福枝桥、广河桥3座古桥,朱紫坊、花园巷、花园弄、学院前、府学里、福涧街等10条坊巷。
朱紫坊旧称达善境,地名新河,又号三桥。宋嘉祐、熙宁间,坊内通奉大夫朱敏功及其兄弟朱敏中、朱敏元、朱敏修4人皆登进士,朱紫盈门,因而为坊名。至今,坊内仍留有“朱紫达善境古迹”石牌坊。朱敏功上承朱敬则,下启朱倬,堪称名门望族。
朱紫坊街区的最大特色是河坊一体。北面临河,住宅全在坊的南侧。街区内空间格局是一街水巷,3座古桥。河水荡漾,古榕苍翠,巷弄交错,园林幽雅,具有浓郁的福州传统建筑风貌,其历史文化风情又与秦淮河相仿,故有“福州秦淮河畔”之美称。
朱紫坊街区面对安泰河,紧靠安泰桥,西与白马河相通,东与津泰河连接,水运可通闽江,水陆交通便捷。唐宋时期,这里便是主要码头,并逐步成为古城的繁华街区。清陈学夔《榕城景物录》载:“唐天复初为罗城南关,人烟绣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宋代修筑外城,将该街区全部围入城中。宋人龙昌期诗曰:“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正是这一带风光的真实写照。
奇妙的是,这里闹中取静,正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福州古称“榕城”,以遍地植榕闻名。朱紫坊河沿是全市古榕密植之地,最盛时多达三四十株。其中一株“龙墙榕”,相传植于唐天复初,树龄逾千年,围径9.8米,树高18米,冠幅110米,裸根长成一堵墙,铁干虬枝,宛如蟠龙腾跃,至今仍生机勃勃,极具观赏价值。街区内处处园林建筑,广厦毗连,既是古来弦歌不绝之地,又是近代海军将士聚居之区,确是宜居的福地。
推荐阅读:
古今错落的京城古文化购物街
山西羊头山石窟造像群
义乌桥西村
卧室横梁应怎样布置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