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有僧尼316人,分居17个寺庵和10处茅篷。1957年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13个省市2744名僧尼和信徒来山听经、受戒。次年,政府协同寺僧维修普济寺、法雨寺、杨枝庵。1962年,佛教协会以海外华侨捐款,大规模整修大乘庵、普济寺钟楼、八角亭等。在此期间,由于受“左”的影响,正常宗教活动受干扰。108名僧侣内迁余姚芦山寺垦种,集岱山、定海、普陀三县庵堂僧尼65名至普陀山,从事农耕。除早晚功课,其余佛事基本停止。
1966年秋,文革波及舟山。诸多佛像被砸,经书被毁,100余名僧尼遣回原籍,有的被迫还俗,剩下47名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集中到梅福庵供养,唯三大寺及杨枝、悦岭、鹤鸣、双泉等庵因军队居住,得以幸存。
1979年,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普陀山佛教活动开始走向复兴。是年3月(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来自海内外佛教信徒自发涌进普济寺大圆通殿,殿内无佛像,在殿堂内外就地插香礼拜。是年4月,普陀山管理局成立,设宗教科,落实宗教政策,陆续召僧回山;7月,国家拨款40万元,抢修普济寺、法雨寺、观音洞庵等危房;农历六月十九香期,僧众在龙湾渔业队仓库找到一观音头像,涂上铜粉,用木板支撑,披上斗篷,供于普济寺圆通殿,隆重举行“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观音法会。是年,进香信徒达7万余人次。1980年恢复佛教协会,从余姚芦山寺请回73岁高龄的原法雨寺方丈妙善出任会长,着手整修御碑亭、普济寺厢房、文物馆,新建不肯去观音院。来山进香者增至16万人次。1981年起,贯彻“以庙养庙”、“以庙养僧”政策,由佛教协会筹集资金,全面整修普济寺,维修大乘庵、观音洞庵,僧众增至126人。是年,进香者30万人次。1982年,山上常住僧尼195人,经妙善会长提议,制定《普陀山寺庵规章制度》,佛教活动渐趋正规。当年塑就观音洞庵主佛杨枝观音、善财龙女及二十四圆通坐像,进香游客达40万人次。1983年僧尼增至236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梅福庵、灵石庵、观音洞庵、大乘庵、祥惠庵、慈云庵、紫竹林庵、不肯去观音院、香云亭、善财洞、梵音洞、观音跳、南天门、洛迦山等18处寺庵和名胜古迹对外开放,其中三大寺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座开放寺院。普陀山进入全面复兴时期,来山国内外香客、游客骤增。1984年3月,日本僧侣继1980年松蒲英文等20余人组团来山朝拜之后,又组织22人参拜团来山进香,旋有菲律宾、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佛教朝拜团莅山。是年集资20万元修葺法雨寺九龙殿。1985年,修复灵石庵,维修杨枝观音碑。至1986年,归佛教协会管理和开放的寺院达20处。1987年,佛教协会又集资80万元筹建普济寺灵鹫楼,集资50万元重修大圆通殿。同年12月,法雨寺九龙壁落成。并着手整修洛迦山庵院和景点。1989年动工兴建洛迦山妙堪塔(又称五百罗汉塔),于1994年9月竣工。同年农历九月十九举行全山寺庵修复开放十周年与佛像开光和方丈升座法会,盛况空前。至1992年底,主要寺院庵堂和景点修复,佛事活动恢复正常。
此后十几年中,有许多重要寺庵进一步修复,重建,新的寺庵和重要建筑物兴建竣工。
推荐阅读:
福如东海 寿比衡山——佛教圣地南岳衡山
安庆城区古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多
安徽当涂凌云塔百年重建竣工
“老洋关”变“青春形象大使”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