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我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在合肥召开。会上发布,大运河安徽段申遗工作完成启动阶段,明年起,将进入全面保护整治阶段。隋唐大运河是与万里长城齐名的我国古代大型工程奇迹,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大运河一直“奔跑”在“申遗”的路上。如今,运河“项链”上的八颗明珠——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携手同心,为大运河“申遗”而共同努力着。
历史长廊常看常新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1400多年前,是我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它流经皖北绵延180多公里,其中,宿州140公里,淮北41.5公里。古老运河不仅滋润着两岸广袤的土地,也创造了灿烂的运河文化,涵盖了宗教、饮食、桑蚕、地方戏曲、古典园林等诸多方面。
700年前,曾经繁华一时的隋唐大运河逐渐衰败,它的遗迹也自此尘封在历史的厚土中。1999年,淮北市一次小规模的修路,让大运河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在泗永路柳孜集段裁弯取直施工现场,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石质的码头遗址和一段运河部分河床。此次考古挖掘成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15日,淮北柳孜大运河遗址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此后,相邻的宿州市也两次“触摸”了大运河。2006年4月,宿州一个工地施工时,意外发现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大运河遗址,仅在600多平方米的发掘面积上,就出土了各类文物1400多件,其中瓷器约占出土文物的85%,涉及古代南北方窑口20多个。2007年3月起,由省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组织的对途经宿州市区的一段隋唐大运河遗址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又发现了宋代石建筑码头、沉船木块和涉及十多个窑口的1800余件瓷器。
隋唐大运河今已淤塞,基本变成了“死”运河,但在泗县长沟镇却有一段全国唯一的“活运河”,长达25公里。这段故道大体保持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原貌,虽早已不能通航,但仍发挥着灌溉、分洪的水利作用,如同一条流动的“历史文化长廊”。
保护运河赛跑未来
“大运河的文化特色在现代文明和过度开发的冲击下,正在一点点流失。”一位文物专家忧心忡忡地说。“十年前,许多河道遗存上都是农田,现在基本盖了房子,有的河道被彻底破坏了。”去年,省文物局考古专家们在勘探大运河时发出这样的警告,并建议国家应以立法的形式保护运河。
近年来,为保护大运河原貌,宿州、淮北两市与时间赛跑,将运河保护工作由虚变实、由柔变刚,初步形成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
2008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大运河安徽段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而早在2006年,宿州市政府即将大运河遗址宿州市全段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大面积遗址在农村,保护工作难度大,在遗址上建房的事时有发生。为此,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兴建现代化的市博物馆,用以保藏、研究、展示包括大运河出土文物在内的文物藏品。
为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淮北市先后出台了《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和《淮北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文物保护的行政规章和管理办法,把境内整条隋唐大运河遗址列入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做到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为再现运河雄姿,淮北市编制了《安徽省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保护规划》,对柳孜运河遗址进行原址保护。该市对1999年柳孜发掘出土的8艘唐代古木船,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和科研课题组,现在,古木船已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脱水、定型、防腐等工作。
推荐阅读:
魏英杰:曹操墓出土石碑花170元买的
章太炎故居
晨光下的歙县古城
考古学家在埃及绿洲发现3500年前古城遗址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