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200年历史的大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昔日辉煌的“大名府”古城,然而,熟悉大名历史的人都知道,“大名府”实际上是两座城池,虽然都以“大名府”冠名,却是承载了宋、明两代兴衰史。
宋府
位于大名县城东北约十公里处的大街乡一带,就是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
据《五代志》记载,公元360年,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贵乡(今大名)设置了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大名地域设置郡、县的开始。至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大名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贵乡县。43年后,北周统治将贵乡县治迁到了孔思集寺,也就是今天的大名县大街乡。公元579年,北周在此设立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初具规模。
公元662年,唐朝将魏州改作冀州,在此设立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魏即大名,博州即今聊城,贝州即河北南宫一带,卫州即河南汲县一带,澶州即今濮阳,相州即今安阳。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俨然是一个大都市了。
公元882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州”改为“府”,称“大名府”。
11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很多人主张迁都洛阳,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他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即使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子才能够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不轨。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建议,拨国库银十万两,修建北京行宫,即宋朝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
新建的北京大名府,建设得雄伟壮丽,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宫城(皇城)周长近2公里,共有6个城门。外城称罗城,周长24公里零206步,开9道城门。南面三道门名为南河、南砖、鼓角门;北面两门名为北河和北砖门;东面两门曰冠式和朝城门;西面两门曰魏县和观音门。
到了公元1401年(明建文3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水位高于城墙,淤泥有一丈多深,北京大名府城毁于这场洪水。这座名城从建到毁,共经历了9个朝代,1042年。
如今的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上已成为一座座村庄,在这些村庄的周围仍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
在水淹大名府的当年,明朝指挥使吴宓,在艾家口镇北部重建了大名府城,即明代大名府城。
推荐阅读:
佛山祖庙全面修缮竣工仪式今日举行
永定:启动今年最大规模世遗土楼维修工程
汉代“大乐富贵”蟠虺镜
可以带来好运景点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