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花园露台
仙人承露台建筑
与帝王仙逸情怀
仙人承露台建筑的典故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前87年)与秦始皇一样渴望长生不死,于是到处寻求长生不老的药物。据说,一位道士进献了一个方法,就是用天降甘露拌玉石碎屑服食,可止阴气生阳气,能长生不死。于是,汉武帝下令在西安建章宫修造了一座承露台,名柏梁台。台上有一尊托盘承露的铜仙人。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建甘泉宫之后:“其后则又作柏梁(台)、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此时的承露台是以柏木建造:“服虔云:‘用梁百头。’按:今字皆作‘柏’。三辅故事云‘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殿,香闻十里’。”《资治通鉴》记载:“春(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起柏梁台,作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以承露,和玉屑饮之,云可以长生。宫室之修,自此日盛。”又《三辅黄图》卷三:“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处。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当然,汉武帝还是没能打破自然规律。但是,建造仙人承露台的典故却在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中长久沿用。
北海扇面亭
仙人承露台建筑在北京园林中的应用实例
北京的多座皇家园林中都保存有仙人承露台建筑。这几座仙人承露台均为清代所建造。其中最早的一座当属乾隆十五年建造于香山碧云寺北路皇帝行宫水泉院内的仙人承露台。这座仙人承露台为砖石结构,台上四周有石栏板望柱,台上四周还装饰有螭首吐水。台子与其南侧相接的清净心亭及洗心亭形成一组景观。它们似乎形成了一个得道飞仙的过程。在洗心亭内洗涤心灵,在清净心亭内得到一个清净的心境而悟道,至仙人承露台饮用仙露后得道成仙。所以这座承露台的功能应该为一座点景建筑。值得提出的是,这座承露台建筑所处位置虽是佛教寺院碧云寺的北路,但北路为皇帝的行宫,是一组园林化的建筑,这种佛道交融的现象并不少见。
紫禁城内于乾隆四十三年又建造了一座仙人承露台。这座承露台位于故宫外东路的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内,建造在乾隆花园前部的一座假山上。
北海琼华岛北坡的西侧也建造了一座仙人承露台。这座承露台据郭久琪先生考证:“明中叶西苑已有承露盘了,似乎乾隆时可能是重建。”乾隆帝虽然又修了一座仙人承露台,但是他并不是迷信能成仙得道,乾隆帝在《御制塔山北面记》中解释了这座承露台的功能:“又西为铜露盘,铜仙竦双手承之,高可寻尺,此不过缀景,取露实不若荷叶之易,则汉武之事率可知矣!”此语就是说他根本不信汉武帝求仙得道的事情,铜仙承露盘取露水还不如荷叶容易。这座承露台只不过是园林的点景建筑。
圆明园附园绮春园内原来也有一座嘉庆年间修建的仙人承露台,后来毁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劫,现在仅存部分残构件。
颐和园扇面店南侧
仙人承露台与仙逸思想
乾隆皇帝既然知道成仙得道是不可能的,那么他分别在三座皇家园林中建造三座承露台作为点景建筑,他要表达什么样的园林思想和主题呢?从这几座承露台所营造出的园林意境我们似乎能找出答案。碧云寺的承露台位于一座清幽的水泉院内、北海的承露台也位于建筑稀少的琼岛北坡,而且要到达此处还要经过曲折的山洞。所以北京园林中的仙人承露台建筑所表达的园林主题很可能是园林追求仙逸和超脱的精神境界,表达了欲在红尘中寻求一份世外的清净或仙人般的逍遥自在的一种心灵寄托。
推荐阅读:
重返玉树:为什么修过的东西还得是旧的
福州三坊七巷成权贵会所区 沦为酒肉坊巷
河北临漳将重现邺城遗址地下潜伏城门风采
古街开发:吸引力和保护力相结合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