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石窟雕刻艺术,也有着浓烈的初唐特色。石窟后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顶饰二飞天,周围壁雕128尊嘉莲承托小化生佛,皆盘坐于有梗莲台上。
主尊佛像阿弥陀佛高2.78米,头手皆残,肩胸宽厚,身穿敷搭双肩式袈裟,内着僧祗支(衬衣),不露足结迦趺坐(即盘腿坐)于仰覆莲须弥座上,体态较丰满健壮,身后有桃形背光,这是初唐造像标准样式。
阿弥陀佛汉译为“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他与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他也经常与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塑在一起,称为“横三世佛”。河南阿弥陀佛造像多,这与禅宗流行有关,其修行方法简单易行,只要静坐闭目,双手合十,口内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西方净土”。
阿弥陀佛两侧为二弟子,头手均被盗割。他们身穿裟衣,双手合于胸前,赤足立于大瓣仰莲台上。二弟子身外东西壁雕二菩萨,左侧为大势至菩萨,右侧为观世音菩萨,头手皆残。隆胸鼓腹束腰,帔巾饰法作身前二次环绕式,这正是初唐造像特征。两菩萨是释迦牟尼未出家前在家形象,戴宝冠,着天衣,全身有璎珞、耳、颈饰、胸饰等各种珠宝装饰,十分奢华,反映了当时印度贵族的生活风尚。
站在洞前抬头看,大佛头上窟顶雕二位供养飞天翱翔于空中,头束高发髻,袒露上胸,披飘带,下系裙,不露足。手中分别捧寿桃、葡萄类供养物。
细看这个石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为主,兼以飞天、众多化佛相映,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形象组合。它们布局匀称,雕刻富于变化,运用了阴线刻、浅浮雕、减地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提供了北朝阶梯刀法向唐代圆雕过渡的形象资料。比如佛菩萨胸腹手臂等形体解剖,均用圆刀法雕形体轮廓,看起来躯体丰满圆浑,富于弹性。其他部位为大片凸起光洁面,形体及衣纹细部复杂层次,用一两条凸凹浮雕或阴线就表示出来了。多变的手法,将一块块冰冷石头,变成了饱含深情的艺术造像。
分页:[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