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技术发展的原因
我国古建筑的屋顶论其材料有瓦屋顶,麦秸屋顶,草屋顶。保留下来的以瓦屋顶为多,下面以瓦的技术发展为依据谈谈举折的变迁。
房屋同为瓦屋面,若屋面进深大,瓦沟所积雨水就多,坡度也须相应提高,以利排除雨水。因此《法式》举屋之法对殿阁和筒瓦厅堂两种体量大的房屋规定了较峻陡的坡度,而对板瓦厅堂、廊屋、副阶等,则按进深大小,依次降低举高,这是一种既满足排水要求又符合节约原则的措施。宋朝玻璃瓦大量增产,屋面装饰性瓦件日趋丰富,屋顶成为房屋魅力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增加坡度,以期达到高耸夺目的效果。到了明清两代,琉璃瓦提高了硬度,其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以往。从《工部厂库须知》的记载中看,瓦的色彩也明显增多。假想宋以前古人也想把屋面作凹曲、做陡峻,但是瓦作技术不发达,即使折出屋面效果也未见的好。
瓦作也只是材料技术发展的一个方面,其他如斗拱形制、材分制度等发展变化亦对折屋之法演进产生不同影响。
第三:建筑功能的原因
我们常见到的斗尖亭榭属于观赏建筑,屋顶举高最多。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有明显的曲线,显然不单纯是出于排水要求。而尊贵的建筑如帝王宫殿,宗教建筑等,屋顶运用曲线往往比较普遍。
姚承租在《营造法原》中收录有《提栈歌诀》
“民房六届用两个厅房圆堂用前轩
七届提栈用三个殿宇八界用四个
依照界深即是算厅堂殿宇递加深”
可见,观赏游憩的园林小品欲精致典雅,小巧多变的屋顶通过举折可达效果;宗庙宫殿欲庄严崇高,大体量的屋顶通过举折可达效果。如果将折屋之法看成公式,那么在不同功能建筑中的使用参数是不同的,从而“折”出的结果千差万别。分页:[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