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艺术 >> 古建法则 >> 正文
跨越千年的敦煌艺术传承
来源:甘肃日报  日期:2016-10-8

    20世纪40年代初,一些美术家开始造访莫高窟,其中最早的是河南人李丁陇,但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是张大千的敦煌之行。1941年,张大千带人前往敦煌,在莫高窟住了一年多,他先是用自制的透明纸蒙在壁画上过稿,再拷贝到宣纸上描线涂色,一年多下来,临摹了200余幅。在兰州、成都、重庆连续举办临本展时,参观者众多,并引起了文化界和政界的注意。虽然张大千的临本有些地方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了改动,有些色彩不够准确,渲染层次也不够,但总体上反映了敦煌壁画的框架结构,线描也很流畅,效果还是不错的。


    通过观看张大千的展览,人们对敦煌造型艺术有了初步印象,纷纷向敦煌投去了关注的目光。在学者和艺术家的呼吁下,在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人的推动下,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由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油画家常书鸿担任所长。一起到敦煌的还有常书鸿的夫人陈芝秀及女儿常沙娜、画家董希文、潘洁兹、李浴等,大家主要开展壁画的临摹工作。但次年研究所撤销,工作人员纷纷东归或南下。

    1946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又得以恢复,常书鸿一家返回莫高窟,先前的大部分人并没有一起回来,但增添了一些新的志愿者,如段文杰、霍熙亮、郭世清等,大多是重庆国立艺专的毕业生。1947年、1948年,欧阳琳、孙儒涧、李承仙、史苇湘又先后来到敦煌。大家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总想多临摹一些。敦煌壁画临摹不是案头小画的临摹,根据洞窟的结构和空间变化,有些壁画幅面大,得搭架工作,有的窟顶壁画和藻井图案得躺在架子上仰面观察勾摹,有的壁画离地面低,要斜躺在地上研画,有些拐角处的壁画,还得斜蹲着观察临摹。为了保护壁画,美术组废止了前面画家用透明纸蒙在原壁画上过稿的办法,小幅和局部采用写生式临摹,大幅作品则用幻灯放稿来勾稿,减少对墙上壁画的损伤。大家克服了生活和工作中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每个人都临摹了数量不等的一批作品。

分页:[1] [2] [3]

编辑:樱花
 ·考古学家在伦敦发现罗马时代..
 ·故宫今起开放新区域 西部断虹..
 ·考古发现5.2亿年前新物种 恐..
 ·八闽千姿:中国朦胧诗起源地..
 ·青岛土山屯发掘大量古墓 出土..
 ·云南昆明羊甫头墓地再次进行..
 ·广东首次挖出距今一万多年前..
 ·十笏园古建筑与潍坊历史文化..
 ·当古建筑遭遇城市发展该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