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500多年前到今天,大运河苏州段涛声依旧,依然船来如梭。
这是苏州人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经过千百年,尤其是最近10多年的精心呵护,这里景色更美,人们生活更舒畅,包括苏州古城在内的沿线遗产历久弥新,写下更精彩的篇章。
行走苏州运河遗产报道组
运河——
苏州段千百年基本保持“原线路”
因为长期从事苏州文物保护和研究并参与中国大运河苏州段申遗工作,市文物局副局长尹占群对苏州段大运河可谓知根知底。
他介绍,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开挖了自苏州至常州奔牛的人工河道,170余里的水道,是江南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江南段)的最早开挖段,也是隋代成形的中国大运河的发祥地。
此次申遗,苏州共有4条运河故道和7个点段列入申遗名录。4条运河故道指的是环古城河、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其中,环古城河是伍子胥主持建造的阖闾大城的外城河,与古城内外河流相通;连通虎丘和阊门的山塘河,是公元825年苏州刺史白居易组织开挖的大运河北入苏州古城的重要水道;上塘河最晚到8世纪已与大运河及苏州古城水系贯通,四方客船通过上塘河可以直抵枫桥寒山寺,张继《枫桥夜泊》诗就是对这一场景的生动描述;胥江古称胥溪,系春秋时期吴国为讨伐楚国而开凿,从苏州向西直通太湖和长江。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