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营造 >> 寺观建筑 >> 正文
西藏桑耶寺的造像与壁画艺术
来源:法音  作者:桑吉扎西  日期:2014-4-9
 

    显而易见,这则史料的价值在于吐蕃时期的藏族统治者已明确意识到印度佛教艺术必须与藏族生活相结合,必须具有民族化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佛教造像才有可能在藏地深入持久并感化更多的藏族信众。

    据调查,桑耶寺的石刻造像数量庞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造像水平均居西藏首位。初步统计,石刻造像总数大约在1500余尊,大多为佛、菩萨、罗汉、天王、护法神及莲花生、阿底峡、米拉日巴等历史宗教人物。

    在桑耶寺乌孜大殿内围墙回廊南面的两间房屋里藏有大量的石刻造像,这些造像一般雕刻在长0.4-0.82米之间的长方形石板上,其题材多为佛陀造像,一般称为“千佛像”,大约有900多尊,此外,还有度母、观音菩萨、四大天王、罗汉等像。

    千佛像大多刻在0.4至0.5米长的长方形石板上。总体看,千佛造像的风格、服饰、表情基本一致。造像手法为半浮雕,有圆形背光,高发髻,面方圆,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花座上,手执法印,有触地印、辩论印、施舍印、无畏印、转法轮印五种手印。

    四大天王造像,一组4尊,皆为高浮雕,其风格与藏传佛教壁画中的形象基本相同,造像古朴,刀法简洁。菩萨造像1尊,为高浮雕,头戴塔式宝冠,上身袒露,下身着长裙,天衣披飘带,双耳佩环,右手于胸前,左手下垂执一朵莲花,造像优美轻盈,带有鲜明的印度佛教造像的神韵。

    桑耶寺现存的罗汉石刻造像有6尊,都为高浮雕精品。由于藏地十方罗汉像是由汉地传来,故其造型、神态、衣饰均与内地的罗汉像相同。裸体男像是这些造像中较特别的造像,双手捧宝瓶于胸前,跣足站立在覆莲座,全身赤裸,头戴宝冠,垂发披肩,腰部系马尾裙,面相凶狠。此类造型在石刻中并不常见。

    此外,在桑耶寺千手千眼菩萨殿内,还保存有部分石板造像艺术。题材以西藏历史的著名宗教人物为多,还有一些绿度母、佛塔造像。人物造像比较写实,如米拉日巴尊者像,周围刻有云、山、日、月图案,米拉为短卷发,眉目清秀,着袒右肩袈裟,右肩并斜披一条宽带;右手执于右耳边,左手持钵,右脚外露,游戏坐于一块鼠皮上。传说,这尊造像就是米拉在山洞里苦修的真实形象。阿底峡尊者造像的头部有背光和椭圆形头光,头戴红色尖顶帽,内穿圆形衫,外着宽袖长袈裟,双手作转法轮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造像左右分别刻有转经轮和塔式宝瓶。汤东杰布的造像之所以让他右手执铁索链,左手捧瓶,其因在于他以修建铁桥闻名全藏。故而突出他右手上的铁链,造像生动写实。

    相形之下,莲花生大师和阿底峡尊者的造像更趋于程式化,而缺少强烈的感情冲动。桑耶寺的玛尼石刻除部分为吐蕃时期的作品外,大部分是后弘期以后的作品,这些作品尤其是千佛像具有统一的造像风格,显得严谨规范、布局构图都很统一,有可能出自同一位雕刻家之手。

    由于吐蕃时期留存下来的泥塑造像很少,所以我们只能更多地借助有关藏史文字材料加以研究,故而很难对吐蕃时期的佛教泥塑的源流及风格给以全面准确的把握,但大体上可以认为,吐蕃时期的泥塑造像主要受到了来自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于阗、汉地的影响较大。松赞干布时兴建的大、小昭寺、昌珠寺等寺的建筑艺术和泥塑造像,则多受尼泊尔、汉地、印度的影响。赤松德赞时兴建桑耶寺、噶穷寺,赤热巴巾时修建白美扎西格沛寺等除受上述影响外,克什米尔、于阗、斯瓦特造像艺术的影响则更突出一些。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开始到9世纪朗达玛灭佛,藏传佛教艺术经历了约三百年的历史,作为前弘期的佛教艺术包括泥塑造像,更多地是学习借鉴引进域外佛教艺术手法和风格的时期,还没有完全形成本民族的造型技艺和美学风格,虽然赤松德赞时已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化要求,但从发展的角度讲,那也仅仅是迈向民族化艺术之路的第一步。就整个吐蕃时期的泥塑造像而言,他更多地体现了崛起时代吐蕃人的一种宽容、博大、多元的文化精神和素朴、虔诚、渴望超越生死轮回的审美理想。正如圣观音赞所言:

    为利益众生建筑此像,

    我在您的面前虔诚顶礼。

    您这三尊诸佛的密意,

    化成百看不倦的美妙身像,

    您具有善巧智慧的慈悲,

    恳请您眷顾有情众生。

    您是世间众生的依怙,

    备受各种苦难煎熬的,

    灾难深重的有情众生,

    恳请您用慈悲来拯救。

    三、桑耶寺的壁画艺术

    藏传佛教的壁画艺术,主要是指绘制在寺院墙壁上的宗教美术作品。这些壁画是根据寺院建筑的总体设计的需要,以及不同“札仓”显密修行的要求、仪轨等绘制而成的宗教美术作品。一般而言,藏族壁画大多集中在每一个寺院的大经堂中。不同的教派寺院以及下属“札仓”,有不同内容和风格的壁画作品。按照藏族寺院的一般布局,寺院的壁画往往集中在大经堂内,因为大经堂常常是一座寺院的建筑中心和学经集会的主要场所。经堂的正中一般供奉释迦牟尼像,两旁是菩萨像和祖师像,有的寺院内供奉历代赞普像。大门外侧的墙壁上一般绘有四大天王像,大门内侧的墙壁上绘有护法神像。有些寺院外的转经回廊上也都绘有大量的壁画。藏传佛教寺院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其艺术技巧与壁画面积大大超过内地汉传佛教寺院的壁画。可以说,壁画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藏族壁画艺术产生于吐蕃时代,藏王松赞干布在迎娶尼泊尔公主赤尊和唐文成公主后,曾为二位公主修筑宫殿、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布达拉宫早期宫殿建筑中保存了吐蕃时代最早的一批壁画艺术。

    吐蕃壁画艺术的兴起是伴随着寺院的兴建发展起来的。当时所建的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等都绘有大量的壁画作品。关于吐蕃早期的壁画作品,我们能从藏文史料中找到不少记录。《西藏王统记》记载,国王松赞干布为了庆贺大昭寺的兴建完工,曾应众大臣及不同阶层人士的请求分别绘制了一批壁画作品,如史料说:“于四门画坛城国,令喇嘛等喜悦;殿柱画金刚撅形,令咒师喜悦;四角画万字卍纹,令苯教徒喜悦;又画网格纹,令藏民喜悦。凡所许人之风规,皆实践诺言,故护法龙王、药叉、罗刹等无不欣喜”。大昭寺、小昭寺开光典礼的赞词中也提到绘制的壁画内部,如赞词曰:

分页:[1] [2] [3] [4]

编辑:樱花
 ·上万外地人涌进松溉古镇
 ·重温砖雕里的古民居记忆
 ·岳阳发现清代道光年间民居
 ·巍然东山岭 海南第一山
 ·昆明盗墓大起底 揭盗墓者面纱..
 ·周代文物将于安徽博物院老馆..
 ·山西五台山清明祭祖
 ·北京3840处文物获“身份证”..
 ·徽派宗祠里 有中原古建筑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