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营造 >> 寺观建筑 >> 正文
西藏桑耶寺的造像与壁画艺术
来源:法音  作者:桑吉扎西  日期:2014-4-9
    一、桑耶寺的兴建与建筑格局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镇桑耶村,雅鲁藏布江北岸,距离山南地区行署所在地泽当38公里,距离扎囊县25公里,海拔3676米。它不仅是藏族历史上第一个佛法僧俱全的著名寺院,也是西藏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雅砻风景区之一。

    公元八世纪中叶(750),吐蕃第三十八代赞普、文殊菩萨化身的赤松德赞为施主,迎请萨霍尔(孟加拉国)国王古玛特其之子大堪布寂护和乌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内)莲花生大师入藏,三人共同设计、堪舆和兴建了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

    桑耶寺,藏文意思是“无边寺”、“超出意想”等含义,全名为“桑耶敏久伦吉朱白祖拉康”,意思是“不变自成的桑耶寺”。汉译寺名曾有“桑叶”、“桑岩”、“桑木耶”等。

    从桑耶寺的建筑风格来看,该寺模仿了古代印度著名寺院乌旦达波日(飞行寺)的建筑风格与格局,寺庙中央主殿的建筑结构为三层三样式:底层殿和塑像为西藏风格,中层殿为汉地风格,上层殿为印度风格,融合吸收了古代印度、汉地、藏地以及西域寺院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营造手法。因而,也有学者把桑耶寺叫“三样寺”,据说有“三羊开泰”之意。

    桑耶寺建筑规模宏大,殿塔林立,以金碧辉煌的“乌孜”大殿(乌孜仁松拉康)为主体,组成一座庞大、完整的建筑群体,总面积为25000多平方米,整个寺院的布局,是按照佛教的世界结构设计而成。有学者认为是以印度摩揭陀的飞行寺为蓝本;也有人认为,桑耶寺的建筑形式是严格按照佛教密宗的“曼陀罗”坛城而建造布局的。例如,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方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周围,各建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即大圆满佛殿、大能仁佛洲殿、大轮转经佛殿,弥勒持法洲殿和法、报、化三身之大轮转经佛殿);主殿左右两侧又建小殿,象征太阳和月亮;主殿的四方又建有红、绿、黑、白四色神奇宝塔,以镇服一切外道邪魔。为防止天灾人祸的发生,在寺院围墙上修建108座小佛塔,在佛塔的周围设立金刚杵,每个金刚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坚固不摧。桑耶寺的其他建筑还有护法神殿、僧舍、仓库等。最后在这些建筑周围,又围上了一道椭圆形围墙,象征铁围山,围墙的四面各开一座大门,东门为正门。

    围墙外还有三位王妃所建的三界铜洲殿(现为农场粮库)、遍净响铜洲殿(已被毁)、哦采金洲殿(现为乡小学)。桑耶寺院东南为西藏四大名山之一的哈布日山,山背后有大堪布寂护的灵塔和小型佛殿。寺院北方有长寿修行处聂玛隆沟,东北山地为隐居修行之地青朴。

    关于桑耶寺的兴建历史,除藏族史书《巴协》和《桑耶寺志》专门记述外,《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莲花遗教》、《铜洲遗教》、《五部遗教》、《遍照护面具》等教史也都有记载。

    自公元八世纪建寺以来,桑耶寺逐渐成为吐蕃中期宗教文化的中心,赤松德赞以桑耶寺为根据地,大力扶持佛教,除了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寂护等大师外,还从唐朝请来大批的汉族高僧,翻译佛教典籍、传播教义、兴佛灭苯。作为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首创了藏族人出家为僧的先例,建立了完整严谨的僧伽制度,广译经论,讲经说法,建立专修道场,形成了规模相当的寺院修行体制。诸如,修建经藏传规大坛城,律藏传规经堂,论藏传规讲堂等。从藏文史料来看,当时的桑耶寺已经开设了经、律、论三藏的道场,同时也开辟了译经、学经、辩经、修行、闭关、受戒等宗教场地,使得初传的外来佛教开始在西藏站稳了脚跟并迅速发展,终于形成了藏传佛教“前弘期”的繁荣局面。

    朗达玛兴苯灭佛后,吐蕃王朝日趋衰落,桑耶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以及地震等自然灾害,日趋凋零。直到藏传佛教后弘期,桑耶寺再次成为前藏佛教复兴的主要道场,并受到了不同教派的护持和修缮。诸如,后弘期的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高僧大德和当地的贵族头人们都曾对桑耶寺进行过不同规模和程度的修葺、扩建工作,使得这座吐蕃时期的古老寺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焕发出新的生机。经过一千多年的沧桑变故,桑耶寺不仅成了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祖庭,同时也成了萨迦、噶举、格鲁三派合一的著名道场,对藏族后期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藏传文化史和佛教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深受广大信教群众的无比崇敬和虔诚朝拜。

    二、桑耶寺的造像艺术

    从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是藏传佛教早期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桑耶寺的兴建,不但标志藏传佛教僧团的建立,同时也象征着藏传佛教真正的兴起。可以说,桑耶寺的修建将前弘期佛教推向了一个高潮,而藏传佛教艺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了本土化、民族化的进程。

    据《王统世系明鉴》提供的有关桑耶寺泥塑造像的材料看,当时桑耶寺的各大殿堂内并不像今天有那么多青铜造像,而多数造像为泥塑彩绘作品。例如在修桑耶寺之前,按照尊胜度母的教诫,先修造了一座叫阿扎耶巴洛的神殿,该殿所供的塑像就有:主尊观音菩萨,右为度母,左为具光母,再右为六字大明咒,再左为马头明王,共计五尊,它的上面又修造无量光佛主从五尊。从桑耶寺三层不同佛像的布局看,当时的佛像布局都有较严谨统一的设计和修行目的。例如:

    桑耶寺下层主供有用宝泥包裹的释迦牟尼像,相好端严。右为弥勒、观音、地藏、喜吉祥,三界尊胜愤怒明王等;左为普贤、金刚手、文殊、除障、无垢居士、不动愤怒王等,主从十三尊佛像按藏地式样建造。

    中层的主要塑像有:主尊大日如来,右为燃灯,左为弥勒。前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无量光佛三尊。其左右两方为八大菩萨近侍弟子、无垢居士、喜吉祥菩萨、忿怒金刚,这一层是按汉地风格建造。

    密宗殿中,塑有十方如来,阎罗地狱诸尊,桑耶诸护法像。上层的主尊为大日如来,每一面有两个弟子,观音菩萨八大近侍弟子,里面的佛像有菩提萨埵金刚幢等十方诸佛、菩萨、不动愤怒明王及金刚手等,都是按印度的造像风格建造的。

    桑耶寺的泥塑造像并不限以上所说,其它佛殿看来也有不少。只是经过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变故,原有的泥塑被毁或重修过多次,有的泥塑已被铜像取代,而且每一层的佛像布局也都不再是吐蕃时的格局。加之后来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宗教领袖都执掌过桑耶寺的教权,所以各教派的历史人物又增加到佛像的行列之中,甚至原有的一些泥塑造像被取消。例如一层佛殿主供的释迦佛,文革时头部被砸毁,后经修复。在释迦像前方左右两边,各有泥塑菩萨五尊和护法神一尊。菩萨像高达4.2米,如今我们见到这几尊立像是近年重新塑造的,是否保持了过去的原貌就不得而知了。又如二层现主供的是莲花生大师,左为降钦·晋美林巴泥塑和释迦牟尼佛合金铜像,右为隆钦·绕绛巴泥塑和无量光合金铜像。完全打破了桑耶寺初期二层佛殿的佛像供奉布局。

    又如,今天乌孜大殿内经堂的造像左侧是: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寂护、白路扎那、唐东杰布等。右侧是仲杰瓦穷乃、鄂勒巴协饶、降钦仁布钦、阿底峡、宗喀巴等塑像。这些历代赞普和各大教派的祖师像都是后来逐渐增添上去的,因而也打破了早期塑像的风格与供奉佛像的布局模式。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桑耶寺的修建使得藏传佛教艺术开始走向民族化的道路。这正如法国藏学家石泰安所言,桑耶寺中的造型奠定或确立了这种藏族艺术风格的基础。在塑造佛教中的诸佛菩萨时运用了活生生的藏人模特儿。如藏文史料《汉藏史集》所言:

    从亨本比哈比来了一位名叫藏玛坚的汉族人,手里拿着一个盛满一小钵画料的大钵和一捆画笔。并说“我是世界上最杰出的雕塑家和画家。我是吐蕃国王建寺院的艺术家。”因此,他应召而来。国王、大师(莲花生)和这位艺术家一起在宫殿中就如何绘塑神像问题进行了协商。这位艺术家说:“这些众神按印度风格,还是按汉族风格造像?”大师言道:“正如佛陀乃出生为印度一样,应按印度风格绘塑”。国王说道:“大师,我希望好斗的藏人成为佛教信徒,还是让他按照藏族风格绘塑诸神吧。”(大师)因而说道:“召集吐蕃百姓,按藏族风格绘塑诸神。”于是,在召集的吐蕃人中,以俊美男子麦悉诺察布为模特儿,塑造了阿耶婆罗卡萨巴尼神像;以漂亮女子交绕·布琼为模特儿,在左面塑造了具光女神塑像;以美貌女子交绕·拉布美为模特儿,在右边塑造了救度佛母塑像;以塔桑·悉诺列为模特儿,在救度母右侧塑造了六字阿耶波罗塑像;以美叶哥为模特儿,塑造了守门神阿耶波罗马鸣王神像。

分页:[1] [2] [3] [4]

编辑:樱花
 ·上万外地人涌进松溉古镇
 ·重温砖雕里的古民居记忆
 ·岳阳发现清代道光年间民居
 ·巍然东山岭 海南第一山
 ·昆明盗墓大起底 揭盗墓者面纱..
 ·周代文物将于安徽博物院老馆..
 ·山西五台山清明祭祖
 ·北京3840处文物获“身份证”..
 ·徽派宗祠里 有中原古建筑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