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幕降临,古城人家一片温馨灯火

东关街充满时尚元素
4月,东关街进入“步行时间”,禁行一切外来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随后的清明小长假,东关街每天涌入游客10万人次。
东关街全长1122米,地处5.09平方公里老城区核心地带。6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杂乱。而现在,东关街不仅是“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逢节假日,摩肩接踵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古城扬州的独特韵味。东关街的变迁,是扬州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一个缩影。
护其貌、美其颜
扬其韵、铸其魂
“历史文化风情街,这是对东关街的定位。”扬州名城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根据这个定位,把“双东”划分成“历史文化的传承区”“申遗的核心区”“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区”“旅游的重点区”。
【保护举措】
这样划分的意义就在于,既充分展示历史文脉和传统,又充满生机和活力;既保护古城风貌,又保留原居民的生活状态;既宜居,又宜游。
在保护性改造中,“双东”追求修旧如旧、整旧如旧,严格筛选材料、工艺、工匠,保存建筑符号、历史信息、文化元素的原真性,并尽可能注入使用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古城。修旧如旧,既不得大拆大建,不得破坏街巷体系,不得破坏建筑风貌,不得破坏原居民生活状态,不得破坏历史文脉,又倡导原汁原味,尽量保留和恢复老街面貌。
“以东关街为代表的扬州古城保护、改造和利用堪称样板,值得更多的城市学习借鉴。”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这样评价。东关街,只是扬州古城保护的一个缩影。
【扬州经验】
“古城,不可再生、不可复制。”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对历史的崇敬、对深厚文化的感恩。守护住珍贵的历史文脉,向世界充分展示扬州独特的、具有通史性的文化景观,是当代扬州人的神圣职责。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扬州编制规划,把“保护”从古城推及周围20多平方公里,点线面结合,保护历史街区的体系、肌理以及生活形态。“我们把古城分为4个历史文化街区、12个片区,规划几乎覆盖了每平方米。”修旧如旧,贯穿于古城保护的始终。扬州人认为,“异地重建再好,只是建筑;原地保护,才是文物”。
今天,置身扬州古城,一座座饱经沧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映入眼帘,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气息萦绕身边。
古城利用: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城市文明
古城保护怎么保?是不是把古建筑修好,然后像古董一样供起来,不能碰它?近年来,在扬州的实践中,都严格遵循着一个模式“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改造是手段,复兴是目的。
推荐阅读:
江西鹰潭:古村保护 该走向何方?
浙江临安龙岗镇投资300万修缮历史古建筑
古镇异地重现的标本价值
湖口县对石钟山古建筑进行“定期保养”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