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乌江沙陀水电站已开始蓄水,5月5日左右,沿河县淇滩古镇将被淹没。截至目前,古镇已完成10栋古建筑搬迁复建工作,石板街的复建工作正在进行中。
去年,全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句“每一分钟都有一种民间艺术在流失”震耳发聩。60年来,中国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古镇、老寨在消失,新建筑则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如今,虽然国家和各地早已出台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随时可能消亡。
对此,各界大声疾呼出台《文化保护法》。《保护法》固然很有必要,然而,仅靠一部法律和少数研究者抢救还远远不够,亟须解决的是尽快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民间文化有生存的土壤,才是最关键的。
因此,沿河县的做法就尤其具有标本意义,从报道中看,古镇的搬迁工作严密有序:由文物专家对村民进行指导,搬迁中对于老屋的朝向、位置,房屋标砖、钉铆等细节都一丝不苟,甚至连瓦片顺序都不乱。这不仅在重现古镇,还是在打捞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如果这样的做法能够推广,也许经济高速发展和传统文化保护就不再是一对矛盾体。
总之,沿河县淇滩把即将淹没的古镇重现,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举措具有标本性的意义,值得学习借鉴。
推荐阅读:
湖口县对石钟山古建筑进行“定期保养”
陕西高寨子镇发现一座清代古建筑
石狮百年华侨古大厝“九十九间”盼重生
《中国祠堂通论》近日在上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