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荣巷 一飞翀天
大公图书馆开馆于1916年10月10日。今门饰已改,与旧时不同。大公图书馆开馆于1916年10月10日。今门饰已改,与旧时不同。
荣巷中心小学前身是“荣氏公益学堂”,是由民族工商业家荣宗敬、荣德生为首的荣氏家族于1906年创办的,至今已有101年的历史。在荣巷中心小学里有一个独特的建筑,那就是晴雨操场。晴雨操场顾名思义,就是晴天和雨天都能开展活动的操场。它建于1915年,占地约400平方米,操场为独特的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由于荣氏家族财力雄厚,建筑的时候选用的都是上乘材料,水泥、钢筋和马口铁都是进口的,所以经过90多年的风风雨雨,建筑基本保持完好。
在荣巷,还有一个地方特别值得一看,那就是荣德生先生创办的大公图书馆原址。大公图书馆1915年开工建设,1916年建成开馆。它是一幢两层的方方正正的建筑,看上去有点中西合璧。现在墙是白色的,柱子是灰色的。荣德生与其兄长为办图书馆投入了巨额资金。据统计,两人为办公益学堂和大公图书馆两项事业投资共达一百万银元,并以茂新面粉厂下脚料麦灰收入捐作常年经费。大公图书馆成为当时无锡地区最具规模、最有影响、且管理也最完善的私人图书馆。1921年编制出版“藏书目录”时,藏书已有11万7千1百多卷,其中有很多是善本。1952年荣德生去世。遵照他的遗嘱,其家属将大公图书馆的全部藏书捐赠给无锡市图书馆,大大充实了图书馆的馆藏。
当无锡城市建设不断改变着老城面孔的时候,一些过去岁月的痕迹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荣巷算是一个例子。荣巷古镇是华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价值较为丰富的近代建筑群落,在如此小的范围内,聚集如此多的同姓建筑单体,实为罕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开发价值优于乌镇、优于周庄。

荡口古镇
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荡口古镇
荡口镇位于锡山市东部、地处锡山、吴县、常熟三市交界处,距无锡市25公里,境内水资源丰富,水陆交通方便。荡口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华蘅芳、华君武、王莘等名人的故乡。古镇的教育尤为发达,钱穆、钱伟长、钱临照等名人学者少年时代曾在此求学。相传南宋初年,在现今荡口杨安桥一带,聚居着以渔、农为主的丁氏家族,这是荡口集镇的最早雏形,故荡口镇原名为“丁村”。至元朝末年,富绅华征固、华溪碧父子定居荡口,在镇上营造铁木作坊,开设饭铺、茶楼,交易农副产品等。
明嘉靖年间,华氏后裔华察官居翰林院大学土,荡口华氏也因此门庭显赫,陆续在镇上火兴土木,盖建“牌楼墙门”、“御赐墙门”等高宅深院。加之据传“丁氏”家族为“二十四孝”中丁兰后裔,深得朝廷器重,故荡口镇—时盛况空前,街市繁华,商贾云集。其时,街镇南北长5百余米,街中小河流过,两旁大小商店百余家,集镇巳初具规模。由于镇区周围河网交错,水路畅通,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至清末民初,荡口镇巳逐步发展成为当时锡东地区的一大商埠,有“小苏州、银荡口”之誉。
荡口镇历来名人辈出,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第一个用工尺符号记录大量琵琶曲谱、《十面埋伏》琵琶曲编写者、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引进西方科技、开创我国兵工、造船、机械等工业,并与徐寿合作造出中国第一艘蒸汽轮“黄鹄号”的华蘅芳和同为数学天才的其弟华世芳,首创乱针刺绣法的民国刺绣艺术家华图珊,民族实业家华绎之,当代漫画家华料武,作曲家王莘等都出自荡口。此外,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叔侄,中科院院士钱临照、钱临希兄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以及教育家顾毓秀等都曾与荡口结下过不解之缘。

荡口古镇
北仓河、人民桥和沿岸民居。北仓河、人民桥和沿岸民居。
荡口又是无锡100多个古镇中历史古迹最多和古镇风貌保存唯一完好的。义盛河两岸,保存着成片的明清古建筑群。华蘅芳、华世芳弟故居、江南第—义庄、华氏始迁祖祠楠木厅、三公祠等建筑古朴厚重;幽深绵长的青砖小巷记录了千年历史的沧桑;更有植福寺戏楼、果育鸿模小学,蔡鸿声故居,中山中学思泉亭……
一个个历史文物点向人们昭示着荡口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