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惠山老街立于惠山直街东端。街口竖立一块石碑横额。正面砖刻“五里香塍”四字,晚清窦承焯书;反面篆书“九峰翠嶂”。系邵宝八世族孙涵初所书。碑立于清咸丰六年。五里香塍,原为无锡西门至惠山的一条大道。1976年,京杭运河无锡段改道,五里香塍已被湮废,近惠山一段建成林荫大道,称惠山直街,街上保持着江南民居老屋,经销惠山泥人的店铺林立,龙头下有惠山泥人博物馆,宝善桥有惠山泥人厂,街上有张巡庙。
修复后的惠山直街,另一亮点就是印证惠山古镇悠久历史文化的照壁、牌坊。现有11座牌坊,牌坊形制有大有小,其中关刀河处恢复牌坊6座,这些照壁与牌坊,不仅美化、丰富了惠山古镇的景观,还为游人了解惠山古镇悠久历史和祠堂文化提供了方便。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已发现ll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今后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

荣巷 一飞翀天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荣巷古镇
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数人似乎已经忘记了当年荣巷的繁荣。又因为它处在喧嚣的城市边缘,所以几轮城镇大开发的浪潮都没有波及到它。可以说,荣巷被抛在了城市和乡村之间,它一直是以一种自然的状态演变着。
荣巷老街上的房子石脚都外往突出,希望本族子孙后代可以“出人头地”。荣巷老街上的房子石脚都外往突出,希望本族子孙后代可以“出人头地”。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荣巷古镇,位于无锡西郊、滨湖区的河埒地区,南临梁青路,北跨梁溪路,东至洪桥路,西到梁湖路,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如今老街旧巷格局犹存,晚清民初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荣巷古镇的历史价值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因为那里不仅是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故里、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出生地。而且,也是我国近代开风气之先、崛起大批民族工商业家的摇篮地之一。
明朝初年,荣氏始祖荣清带着3个儿子从湖北迁到南京金陵,然后又从金陵在明朝初年十五世纪初迁到无锡,荣清来时已经80多岁了。经过十几代人的发展,这3个儿子居住的地方逐渐形成了上荣、中荣和下荣。大概在十九世纪中期,荣巷这一带就非常发达了,到二十世纪民国初年,就正式建了荣巷镇。
清末到民国年间,由于荣氏家庭在民族工商界的崛起,给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们纷纷在自己的家乡建新宅,造祠堂,同时也为镇上兴办公益事业,修桥梁,铺道路,办学校,开医院,建立公共图书馆,从而使荣巷成为无锡西郊最大最有影响的水乡集镇。
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荣巷中心小学内的晴雨操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为礼堂,也可兼作操场使用。上层纯为操场。
至今,荣巷还保存着一条长约380米具有近代风貌的老街和157座具有时代烙印及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群。这些建筑不仅数量多,形式各异,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绝大多数都属荣姓,这种聚族而居,群起而发的现象,在江南乃至更大一些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荣巷的老建筑大致分为三类,一个就是传统的中式,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马头墙高耸,砖雕门楼精致;第二就是中西合璧,半古半今,外墙一般是清水做法,西式造型,而里面则保留着砖雕门楼;第三类就是比较西化的,建筑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三类建筑都体现了当时的民族工商业者的审美情趣。
荣巷之所以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近代建筑形式,与荣氏家族多种产业不无关系。荣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涉及了众多的工商业部门,产生了诸如“纺织大王”、“面粉大王”、“颜料大王”等等,更有从事电讯、洋行、钱庄、药材、铁号等行业的,由于各家情趣不同,所以建的房子也就不一样了。
荣巷老街全长约380米,呈“∽”状,当地人说是“龙”形。荣巷老街全长约380米,呈“∽”状,当地人说是“龙”形。
在这条屋旧檐漏的老巷里,深烙着中国民族工业先驱留下的足迹。荣巷的弯弯小巷已被城西大片高楼所包围,昔日巷前有条小河名梁溪,为无锡古称,如今已被车轮滚滚的公路所替代。巷内平房见多,院墙高高,露出饱经风雨的青砖。庭园不大,仍留有老井或假山。巷内多数人家属“梁溪荣氏大家族”。
从梁溪路拐进荣巷老街,远远看去,只见昔日的小巷已经被周围大片的居民楼包围。但一进入巷口,你就感觉仿佛到了上个世纪。那狭窄的路面,斑驳的民国旧门楼,木结构的裾板……好像时时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荣巷老街的建筑近百年没有太大的变化,街道两旁的房子大体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只是多了一些改建的新楼房,而且已繁华不再。我们现在所在的这条荣巷街,最繁荣的时候有近百家店铺,是方圆几十里的一个商业中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街上众多的店铺,或迁移,或改行,或者歇业,现在依旧开着的已经没有多少了。与昔日的热闹相比,如今的荣巷倒多了几分古朴和安宁。这里已经没有了行色匆匆的人群,没有了混乱嘈杂的车辆,没有了此起彼伏的叫卖,没有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是深厚凝重的历史,有的是默然无语的建筑群,有的是寂寞悠长的深巷……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