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63座土楼现状堪忧最老的土楼建于明初
来源:泉州网 日期:2013-11-22
在马甲镇后坂村,还有一座“曾氏土楼”,建筑面积有580平方米,也建于清代,如今也是破败不堪,常年人迹罕至。
样本2
当年洪氏“粮仓”历经沧桑已荒废
在南安市霞美镇杏埔村,有一座“洪氏土楼”。土楼平面也呈方形,大门已被杂草覆盖,部分墙体坍塌,房顶零星地剩下几根木头。土楼内杂草丛生,凌乱破旧不堪,成了养鸡的场所,气味非常难闻。在土楼的墙壁上,还可以看到标有“储粮安全线”的字迹。
据洪氏土楼的后人洪定芳老人介绍,该土楼于清朝雍正年间由先祖洪孝悌所建,占地面积有1300多平方米,距今360多年。初建时,该土楼作为囤放糖和桂圆干的仓库,因当时多有暴雨,为阻挡洪水侵袭,土楼的外墙厚度达1.5米。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部队曾使用土楼作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也曾作为粮库。30多年前,曾有洪氏子孙在土楼内制作鞋子,土楼又成了鞋厂。不过,从1986年起,土楼荒废至今。
历经沧桑岁月的洪氏土楼,如今却被荒废、遗弃。洪氏后人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和珍惜,帮助他们重修土楼。
样本3
石楼内杂草丛生墙壁上树已长高
在南安康美镇福铁村福水自然村,有一座全部由花岗岩建成的土楼,这座土楼名叫“林氏土楼”,又名“福水土楼”,长约33米、宽约25米、高约15米、墙壁厚约1米。
据南安市林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76岁的林广明介绍,这座土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土楼之所以全部用石头建成,主要是当地曾盛产花岗岩,商人林标舍就地取材,建了这座占地约600平方米的“石楼”。曾经,这座土楼分为上下两层,四周设计了许多瞭望哨口和枪眼,大门设置二道门,中间有水、旱闸,用于防水防火。
不过,这座土楼早已不住人,如今也是满目疮痍——土楼内的建筑早已不见,只有一些高低不等的石柱立在院中。院内杂草丛生,鸡鸭于其间觅食,一株高高的树还长在石壁上。从这里走出的林氏后人达400多人,大部分还住在村里,但也有不少去了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