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泉州63座土楼现状堪忧
你知道泉州有多少土楼?63座!安溪以28座居首,最老的土楼建于明初;大部分土楼仍在自然衰败,保护现状堪忧。
它们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泉州的各个角落,但如今或破败不堪蛛丝遍布,或残垣断壁人迹鲜至……它们,是远离世人视线的泉州土楼,极具闽南建筑特色的宝贵遗产,却与永定土楼、南靖土楼“身份悬殊”。
在历经约20年的排查和考证后,昨日,泉州市文管所公布了一份珍贵的调查资料——《泉州地区土楼资源分布概况》。根据目前初步调查的结果,泉州总共有土楼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将近一半——以28座居首。这些土楼以方形为主,明代的有4座,清代的有57座,民国的有2座。
据负责该项目调查的泉州市文管所文博研究员黄真真介绍,由于缺少维修基金等各种原因,泉州的大部分土楼基本处于自然衰败状态,保护现状很尴尬。但是,泉州土楼又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它们不但具有很强的闽南建筑特色,同时还是很多侨胞和台胞的“根”。
样本1
277岁谢氏土楼精美木雕在腐朽
在洛江马甲镇就南村,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楼,北靠玉叶山、南望仙公山,整座建筑看上去庄严、雄伟。
马甲镇文化站站长杜筑成说,这座土楼建于清朝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筑面积约872平方米,由当地谢氏的祖先主持修建。因就南村清一色姓谢,故土楼称为“谢氏土楼”。土楼的墙体厚2.1米,底层花岗岩条石有5层4尺之高,以上土墙夯以糖水灰三合土,内建筑式样四合院式,楼高约8米,主要功能为居家住宅,其次为防匪盗。1928年,谢氏土楼就曾遭土匪围攻一个月,但始终没有被攻破。
从这座土楼里,至今已繁衍出1000多名谢氏后人。但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最后一家人搬出后,土楼一直荒废至今。从外望去,这座方形土楼雄伟依旧,墙壁上的瞭望窗和枪孔,似乎仍在诉说着那段过往的历史。打开土楼尘封的大门,映入眼前的是典型的闽南特色古建筑——楼顶属硬山式屋脊、斜檐翘尾,精美的木雕、石雕构建随处可见。但是,一些木石构建已经被盗或损坏,剩下的也有不少已经腐朽、布满蛛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