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宅院红石柱基上雕刻着莲花瓣](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301/201317143023898.jpg)
王家宅院红石柱基上雕刻着莲花瓣
崔并没有被朝廷遗忘,十年后,被招为殿中御史。他离开后,婆娑园日趋衰败。明初王姓从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村以“园”命名,称婆娑园村。到明末,婆娑园瓦砾成堆,渣滓遍地,一片狼藉,人称“渣滓园”。清朝之后,当地人渐渐把渣滓园村叫成了现在的渣园村。
婆娑园虽已不在,但它的影响并没有消失,从清咸丰开始到光绪末年,当地百姓在婆娑园附近广种果树,所产伏桃色艳味美,遐迩闻名,有诗赞曰:“伏桃芬芬味香甜,枚重半斤是罕见,请教老翁出何处,名扬四海产渣园。”村里也流传诸多俗语:“想吃大桃下渣园,渣园特产桃子真是甜,美味佳感真是好,回味想起似神仙!人到渣园不见人,唯见果树连天门。”今年53岁的渣园村会计吴新建说,解放初期村上还有几百亩果树,上世纪50年代全部被伐。
在吴新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当年崔居住之地。一口古井、一棵古槐、一个破院,与周围井井有条的民居显得格格不入。井口旁矗立着两块大红石,是用来装辘轳的。会计吴新建说,井水很甜,以前村民就是靠这井生活的,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古槐苍老粗壮,枯木参天,唯有新发的枝条显得有些生机。一根断了头的碗口粗的枝干打了几个弯向下伸着,已经干枯,裂了一道道深沟。“我小时候它就是这样子,从我记事起,几十年了也不会断。”吴新建说,传说这是崔种的树,有着近千年历史。大人们不让孩子爬这棵树,没什么缘由,只是觉得这棵树有说不出的神秘。院子里的三间古建筑并非崔故居,房屋主人的后代都在外地,常年不在家。
崔居住地西边是牛王庙,墙壁上刻着:“康熙四十四年十月吉旦立,郏县城西十里渣滓园创修。”此外,墙壁上还刻着参与捐建的人名。吴新建说,关于牛王庙供奉崔、牛王爷的传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为了铭记他用老黄牛赶走野兽的功绩,村民就凑钱盖了牛王庙。另一种说法是他自己拿钱,为村内穷苦百姓购买耕牛,百姓赞其义举,对牛深为敬之,故建牛王庙,供奉他。总之,这座庙应该跟崔有关系。
王家大院
清朝中期,王家大院还处在鼎盛时期。一日,家丁来报:“‘红胡子’(土匪)围村了……”村民吓得魂飞魄散,家家关门闭户。唯独王家大院一位老爷气定神闲,说道:“不怕,待我去会会他们。”这位便是王氏家族的后人,绰号“王七拐子”。
“王七拐子”在当地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喜欢结交江湖朋友,又有一定的地位,官府也敬畏他三分。用现在的话说,黑白两道通吃。但凡江湖朋友犯了事,都会来投奔他;官府来拿人,他三言两语就打发了。
“王七拐子”跨上一匹枣红马,顺着大路直奔村外。一盏茶的功夫,他回到村中。“没事了,自家兄弟,大水冲了龙王庙。大家该干啥干啥去吧!”
王振清告诉记者,“王七拐子”是他这一支脉的。清朝前期、中期,他们家族兴旺。雍正年间,他祖上有兄弟俩,名叫王介方、王振方。王振方是个举人,在当地很有名望。“王七拐子”应该是王振方的下一代人。传说“王七拐子”去世的时候,仅糊哀杖(哭丧棒)熬糨糊就用去300公斤面。灵车到了坟地,后面排队的人还没全部出院。
老人带着记者观看了保留下来的房屋。有门楼、南屋和西厢房,这些建筑的顶上都有五脊六兽。门楼高大威严,红石台阶已经损坏,门楼里面一侧是一个黑黢黢的木制楼梯。老人说过去看门的家丁就住在楼上,通过窗户瞭望。
南屋房顶破了几个洞,屋内没有什么摆设。房顶横梁上面依稀能看到一行毛笔字。西厢房三间,经岁月的侵蚀虽已斑驳,然其气势不减,高大的鼎型木门,雕花的木窗,红石柱基之上雕刻的莲花瓣,栩栩如生的神兽,无不显示着建造者雄厚的财力及高贵的社会地位。屋子里摆放着条几、方桌、太师椅,古色古香。
“这是保留下来的最后一点家当了。”王振清说,清朝后期,他的曾祖父弟兄三个分别叫王兴让、王兴人、王兴邦,三兄弟游手好闲,整天吸食大烟,挥霍家产,都未活过30岁就死了。到了他爷爷一代,开始卖地卖家产,有个姑奶还未出嫁就因吸食大烟而死。
“我父亲也是不争气,从小被人手把手教赌博。”王振清说,父亲每次出去打牌一走就是三五天,那时候家产几乎挥霍一空,仅剩20亩地。王振清的妻子苏莲花22岁嫁到了王家。苏莲花说:“俺公公从小娇生惯养,什么都不会干,他有病时就躺在床上,指派我给他抓药,买吃买喝。”
在历史的变迁中,王家宅院曾被公家所用,据说充当过银行、镇公所、公社、仓库等。在王振清老人屋里,还保留着一块刻有“筠松励节”的牌匾,这是王兴让妻吴氏的贞节牌。老人说,王兴让是其曾祖父的亲弟兄,不到30岁便去世,无子女,其妻吴氏守节一生。
推荐阅读:
山西阳曲三畛村
湖南板梁古村
巢湖洪家疃古刹钟声穿越千年
郴州市北湖区的小埠古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