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园村村民王振清祖上留下来的明清建筑
近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布了我国第一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共有64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市郏县渣园乡渣园村幸运入选。
1月4日,记者驱车来到渣园村。表面看上去,渣园村和现代大多数村庄没什么两样,平坦的乡间公路、漂亮的村部,一家一户单门独院。走进村子内部,几栋古建筑令人叹为观止,一块块方形大砖、打磨平整的红石、鬼斧神工的门窗雕刻,仿佛在诉说着渣园村的悠久历史。
渣园三兄弟
明朝某年,秋收后,正值耕种好时节。一日,晴空万里,渣园村里,农民三五成群赶着牛、马犁地。地里“噼噼啪啪”的鞭子声此起彼伏,老黄牛“哞哞”地叫着,拼命地拉着犁缓缓前行。
“马惊了!马惊了!”但见一匹烈马挣脱缰绳,如闪电般疾驰而去。人们惊慌失措,一农夫撒腿往村子里跑去,三步并作两步上了红石条台阶。“老爷、老爷……”他一路喊着,穿过三个门,来到正堂。“慌啥、慌啥……”一位身穿绸子长袍的东家嚷道。这位东家便是渣园村王氏三兄弟之一。据说这三兄弟相当了得,有一定的功名,在当地声名显赫,拥有田地数十顷。村上一条街都是他们家的,街两边的墙壁上拴马石一个挨一个,街南房屋是供下人和牲口居住的地方,街北并排三个高门楼便是三兄弟的宅院,规格、规模、样式一模一样,都是三进院,三座堂楼并排矗立。
“马惊了。”农夫战战兢兢地说。“不慌,跑不出咱家的地。”说罢,东家策马扬鞭奔出大院,带着几个家丁追了上去。出村数十里,他们发现那匹受惊之马躺在地上,筋疲力尽。“我说没事吧,果然跑不出咱家地界。”东家得意地说。
记者查阅资料,未能找到有关这三兄弟的记载。今年75岁的王振清是他们的后人,他说,解放前他们家供奉牌位的龛上好像记载有三兄弟,后来被毁了。历史记载王姓人是从明初才从山西洪洞迁于此处。他们家族也许就是从这三兄弟发展起来的,上面的故事也是人们流传下来的。
记者在渣园村依稀还能看到三座宅院古迹。两座宅院老房屋几乎不复存在,变成了现代农家小院。其中一座宅院仅剩下三间西屋,里面停放了一辆机动三轮车。从门窗上雕刻的图案花纹及屋顶的兽头,可以想象王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古迹保留最多的是王振清家,门楼、南屋、西屋历经千年依然保持旧日模样。
崔鶠除害
渣园村很久以前由两个小村组成,一个是槐行村,另一个叫赵常门,仅住着几个种田大户。当时这里果树成片,因此流传着一句话:“赵常门雾腾腾,西头有个梁麻子,东头有个赵德兴。”这是当时村里最有威望的两个人。具体是哪个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了。
追溯渣园村的历史还要从崔(yan)说起。崔字德符,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北宋元祐进士,任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司户参军、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
崔为人正直敢言,宋徽宗刚即位,他就上书颂扬司马光,揭露章敦,被蔡京归入“邪等”,被免官后退居郏城(今河南郏县)十余年。
崔回家途经此处,看到土地肥沃,风景优美,就购地数亩,在此隐居。他种植大量果树、花卉,每逢春季,这里鲜花盛开,姹紫嫣红,树影婆娑,景色迷人,如同仙境。他将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婆娑园”。“晚禽噪竹百千翅,残菊横枝三两花。好在山园养衰废,风波不到野人家。”这是他所作的一首诗,名曰《婆娑园》。
崔隐居期间,村子周边都是茂林,野兽出没,豺狼结群进村祸害百姓。这成了村民头疼的一件事。他灵机一动拿出了一块虎皮,让老黄牛披挂上,还在牛角挂上了两把令箭。乔装打扮的老黄牛吓跑了野兽,他为村里立下了功劳。
推荐阅读:
山西阳曲三畛村
湖南板梁古村
巢湖洪家疃古刹钟声穿越千年
郴州市北湖区的小埠古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