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下营镇黄崖关村依托背靠长城、毗邻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家旅游,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昨天,记者到该村采访时发现,爱护长城、保护古迹已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为。
七旬老人是个“长城迷”
开车近三个小时,记者13:40来到长城脚下的蓟县下营镇黄崖关村。抬头仰望,黄崖关长城就屹立在海拔736米的山脊上,昔日抵御外族侵扰的屏障,如今已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美丽风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咱们村靠的就是长城。”在一个农家院里,村民杨进说,三年前他在村里开了一个农家乐餐馆,现在餐馆每天客人络绎不绝,年收入十多万元。
杨进告诉记者,在黄崖关村,七旬老人孟庆鹤是一个“长城迷”,过去几十年里,他做过很多对长城有益的事情。
半小时后,记者在离村不远的一片果园找到了孟大爷。得知记者来采访长城的事儿,孟大爷说:“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保护这些珍贵遗产是每个村民的义务和责任!”
几十年前有了长城看护队
孟大爷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相关部门还没明确提出保护长城,但黄崖关村村民就自发组织了长城看护队,专门看护村口的长城段,他就是成员之一。“当时一些村民上山把长城上的砖撬下来砌墙、垒鸡窝、盖猪圈,每次一听有人反映,我们马上就跑到山上去,制止这种破坏行为,当时还得罪过不少人呢!”
孟大爷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明确提出保护长城,开始对长城进行修复保护,因为长城都建在山上,没有公路,车也上不去,所有物资运送全靠人背马驮,当时很多村民都主动背砖上山,为保护长城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人们看到的这段长城,既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也凝聚着现代人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孟大爷今年74岁了,管理着4亩果园,果园就在离长城不远的山腰上,农忙季节他上山给果树修枝、施肥,累了就坐在地头观看长城上的游人。农闲时节,大爷会到农家院里给游客讲有关长城的故事,宣传保护长城的重要性。有时到长城上走走,发现长城哪些地方有损坏就及时告知相关部门。
村里90%农户从事旅游相关产业
黄崖关村党支部书记史贺东告诉记者,全村280户人家,共1000多人,现在每个村民都义务当起长城的看护员,村民们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长城。近年来,黄崖关村依托长城景区和白蛇谷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全村开农家院旅游的农户已达50户,村里90%的农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去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一千多万元。
推荐阅读:
浙江人大调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立法
安徽庐江武壮公祠将恢复原貌
绍兴千年古寺拆成骨架 相关部门:保护价值不大
济南千佛山修缮山顶建筑“佛山赏菊”有望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