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保护古民居,已然迫在眉睫。这是龙游县塔石镇泽随村一景
龙游自上世纪80年代陆续有40多幢境内古民居被迁建至城郊的鸡鸣山,开辟龙游民居苑,实行异地迁建保护
越过龙游龙南山区的苍茫竹海,止步于溪口镇塘头后村的山下,撩开郁郁葱葱的绿树,一幢古朴的民居默然矗立。
尽管老宅外墙看起来保存尚好,但里屋已年久失修——瓦砾遍地,木窗倾斜,木墙斑驳。透过栉风沐雨的败落印记,参观者依然能从牛腿雕件细节中遥想民居主人百年前的富足生活。
来自龙游县文广新局的消息说,经过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协商,这幢民居的4位所有权人终于决定放弃买卖,将老宅捐赠给国家,而民居的修缮维护工作也将于近期启动。
古民居承载着中国乡土文化千百年的历史记忆,可今天的乡间民居中,却人去楼空,百般凋敝。面对保护的严峻形势,龙游县率先在全省探索以产权置换的形式全力呵护古民居,抖落那些古建筑上的岁月浮尘。
扩散至如何更好地守望衢州3000多座古民居,龙游保护路径的启示或许能带来更多思考。
多重因素掣肘古民居生存
40岁出头的雷栋荣皮肤黝黑,身为龙游县博物馆馆长,他一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乡野,穿行在饱经风霜的古建筑间。
这片古姑蔑国的旧地,曾经孕育出声名鹊起的明清十大商帮之一——龙游商帮,当然也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古建筑、古村落。
在去年12月收官的衢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龙游县登记在册的古建筑数量与江山市并列全市第一,达到1200多处,其中新发现的宅邸民居、古宗祠等有800多处。
“这是一个令人骄傲的数字,但同时也令文物部门忧心忡忡。”雷栋荣坦言,散落在乡间的古民居等建筑其现状并不容乐观。
事实上,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的加快以及保护经费欠缺等问题已成为掣肘当前古民居保护突出难题。
“现在农村青壮年多外出打工,许多古民居长期无人居住,处于空置状态,缺乏管理。年久失修之后,便日益破败乃至倒塌,其命运令人堪忧。”龙游县文广新局副局长钟金柱表示,按照文物法相关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应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并承担相关费用,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所有人不愿或不能“作为”。
“现在古建筑营造技艺大不如前,导致古民居维护成本激增。”在龙游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黄国平看来,由于古民居多位于村庄的中央低洼地带,其原生环境只会越来越恶劣。“面对昏暗潮湿、风雨袭击、虫害侵蚀的现实,农户想维修却力不从心,于是便宁愿选择买卖。”
知情人士称,按照农村实行的“一户一宅”原则,户主要建新房必须拆掉旧宅,才能得到宅基地,在这种情况下,卖掉古民居往往是最常见的选择。
早些年,包括龙游在内,衢州各地曾不断传出有古民居被买卖“背井离乡”。尽管大部分交易都在私下进行,但偶然也会有大肆张扬。2009年,艺术家张洹曾购买了衢江区杜泽镇的一座老祠堂,并将其整体搬上比利时皇家剧院舞台,作为戏剧道具使用。异地迁建古民居是否是“真保护”,一时引发诸多争议。
如同困守乡村的老人,不可否认,古民居也在一天天消逝,如果不能及时维修保护,坍塌的不仅是旧时光的记忆,更是农耕文明的历史文化脉络的断送。
抢救保全古民居,已然迫在眉睫,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古村落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文化传统的保护。”
推荐阅读:
英国彩票基金将助古宅修复原貌
仿古建筑不应成为“假古董”
徽州古建筑流动着文化传统
四川安岳县省保单位西禅寺因暴雨滑坡受损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