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树木葱茏。行走在文化古城东昌府区堂邑镇,千年文庙雄伟壮丽,庄户剧团精彩频出,雕刻葫芦、木板年画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换光彩,处处彰显文化特色,处处凝聚文化氛围,处处体现文化生产力,一个千年古镇再现文化风采。
大投入,文化设施更完善
日前,走进堂邑文庙,正中的大成殿巍峨壮丽,两厢名宦祠和乡贤祠气势非凡,在大成门前,有一棵围径3.6米的柏树,铁脊虬枝,成为文庙古老历史的象征。堂邑文庙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年至1189年),系旧时祭祀孔子的场所。为保护这一历史遗存,该镇投资320万元进行了修缮。目前,堂邑文庙是鲁西北地区保留的唯一古文庙建筑群,是山东省除孔庙、孟庙之外保存较完整的文庙。
堂邑是一座古城,其城墙建于宋熙宁年间,相传城墙建成后,数万白雀云集,所以堂邑又称云雀城。为把历史遗存保护好,该镇在重修文庙的基础上,还对许家祠堂进行了修缮,对古城墙进行了有效保护,对孔繁森陈列馆、孔繁森故居进行了整修。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了“白雀城的传说”、“张养浩的传说”、“穆孔晖赶考”等10余篇,传承了堂邑镇悠久的民间文化底蕴。同时,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20万元建设了堂邑镇文体大楼和文体活动中心,建成了藏书一万余册的图书馆一座;投资50多万元,建立容纳50人的镇文化资源共享站和电子阅览室;投资40余万元建设了文体广场和驻地文化长廊,实现了群众文化休闲“一站式”服务,和文庙景区一起构成了群众休闲娱乐及陶冶情操的场所。
重引导,文化倡导更文明
“老百姓在赞美你啊,孔繁森;你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汗水洒齐鲁,雪域立功勋,甘为孺子牛,默默苦耕耘……”夏日的傍晚,在堂邑镇文化广场,南关村农民孙淑霞一曲《公仆赞》迎来了观众阵阵掌声,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感受着模范人物的熏陶。
堂邑镇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的家乡,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镇。该镇发挥自身独有的优势,把弘扬楷模精神、传承历史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使广大群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堂邑的历史,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该镇定期组织机关干部、群众到繁森故居和孔繁森同志陈列馆进行义务劳动,组织预备党员到孔繁森塑像前宣读入党誓词。五里墩等村的群众还将许多发生在家乡的繁森事迹编排成文艺节目,在农闲时节和重要活动时进行巡回演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西关村念家班等6个庄户剧团,斗东、罗屯、西关等村新型农民,自发编排一些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文娱节目,宣传积极向上的健康生活。今年,该镇大力实施了“文化下乡”工程,在镇驻地和刘庄等村举办精彩文艺演出26场,受益群众1.3万人次。目前,该镇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市、区级文明村占到全镇的40%以上。
会经营,文化也是生产力
走进堂邑镇路庄村,就走进了葫芦的世界:篱笆院墙上爬满了葫芦,大街小巷挂满了葫芦,庭院里葫芦架成了绿色的长廊……东昌府区被命名为中国雕刻葫芦之乡,路庄村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葫芦第一村,仅葫芦种植、加工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1.2万元。
文化是经济的灵魂,经济是文化的血脉。堂邑镇努力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借助工艺葫芦和木版年画双双被批准为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引导现有从业人员进一步提高技术,完善工艺。投资20多万元,在镇驻地建起了葫芦博物馆和工艺葫芦加工展销中心,对工艺葫芦加工、木版年画制作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整理,促进了葫芦产业的规模化、聚集化、品牌化。目前,堂邑镇拥有葫芦种植户600多户,种植面积3000多亩,加工户100余家,年综合效益3亿元。同时,利用开发修复文庙古建筑群、孔繁森陈列馆、孔繁森故居、古城墙、穆孔晖墓、刘庄新村等镇内景点,开发了红色旅游、古迹文化旅游、乡村农家乐三条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多万元。
推荐阅读:
广州古民居建筑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全国唯一的水下皇陵地宫重现天日
洛阳老城旧貌绽新颜 多点两区保护街区原貌
周口店遗址多措并举确保夏季文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