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大源历史文化名村的艰难转型
来源:福建日报  日期:2012-4-9

    发展文化产业,这是六中全会对全党提出的要求,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省农村的许多地方,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在有些地方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既成为致富之道,也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地方的资源还在沉睡,有的还因无力保护渐渐荒废。改变这种状况,既要靠当地群众的努力,靠政府部门的扶持,也要创新保护发展的思路,发动社会力量的参与,依靠市场经济的推动。大源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转型困惑,因此需要人们给予认真关注。

    地处闽赣两省交界之地的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平均海拔800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的建制村,距离县城31公里。

    “我们村虽地处偏远,比较贫困,但有不少‘宝贝’呢。”近日,记者来到该村采访,村主任林端华的介绍既自谦,又自信。

    林端华所说的“宝贝”,包括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驿路关隘、古村街巷、桥梁亭阁、庙宇宗祠和民居等数百年前的文物古迹,以及有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傩舞和原始的赤膊龙灯等民俗文化。

    “宝贝”虽好,长期以来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更别提开发。村民们只靠人均1亩水田、11亩竹山过日子,生活并不富裕。随着外面世界的日新月异,村民们再也待不住了,纷纷外出讨生活,村子逐渐空心化,文物古迹迅速衰败,民俗文化传承困难重重。

    面对这样的现实,大源村的出路在哪里?

    “绝不能躺在‘金山’上哭穷。”村民们认为,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正是大源独特的资源、是“金山”。村里决定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面保护基础上,大力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偏远山村向文化强村转型。

    在县、乡等各级部门支持下,2009年8月,该村开始申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7月申报成功。大源傩舞和赤膊龙灯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拥有三块“金字招牌”后,大源人还是坐立不安、踌躇不前。

    “主要是没有思路、没有专业运作团队、没有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村支书严建华说,如何用好“金字招牌”,推动大源实现转型,村里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是发展思路的问题。“我们村立足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加以建设,在规划、保护方面虽然有一定基础,比如制作完成了《大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但山里人眼光有限,怎么开发、怎么建设还未形成发展思路。”严建华说,如能有专业的团队来帮助包装,按照市场化方式整体推进开发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就能做起来。

    思路是一方面,人的问题也很紧迫。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只见妇孺,少见青壮年。大部分壮劳力都出外务工了,总数达200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待在村里没收入,大家出外讨生活也是迫不得已。”严建华说,这对大源的转型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少了,民俗文化传承也出现困难。”

    以傩舞的传承和表演为例,村里鼎盛时期拥有50人的傩舞队,但目前大部人都出外务工。“傩舞一般需要20人以上来表演,平时连10个人都很难凑到,不少人甚至早就忘记了。”作为傩舞队队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严建华忧心忡忡。

    对村里的这些问题,县、乡干部也在想办法。乡党委书记饶求耀说,如果大源开发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在家门口有了稳定收入,相信人的问题可以解决。他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大源发展前景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回归参与村里的开发建设,同时建议县里建立专门基金,给傩舞队队员发放一定的补贴,争取把更多人留下。

    除发展思路和人才等软件问题,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等硬件问题的完善也刻不容缓。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项都需要资金投入。

    近年来,有关部门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投入约180万元修缮大源文物古迹、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然而由于2010年连续遭遇大洪灾,许多刚刚修复的文物古迹又损毁严重。

    面对这样的困境,大源村两委动员全体村民自力更生。记者在村里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满了名字。原来,南溪圣殿和文昌阁等两处重要古建筑被洪水冲毁后,大源村家家户户有钱捐钱,有力出力,有的人还捐木头等建筑材料,共花去80多万元完成重修。

    然而对于亟待修复的2公里古驿道、面积庞大的古建筑,光靠村民集资显然是杯水车薪。更何况还有许多配套设施要建设。

    傩文化展示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县文广局副局长王增华告诉记者:“通过出外考察、征求专家意见,我们认为,大源傩舞、赤膊龙灯等民俗文化表演是大源村最具特色的优势。”为此,大源村计划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拟投资100万元建设集表演、培训、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傩文化展示中心,丰富参观内容,凸显大源特色。

    “村里现在连个吃饭的小店都没有,有客人来参观、游览,只好由我们村干部带回家吃,住宿也一样。”对于村里目前的配套设施,林端华很无奈。

    他的无奈也是村两委班子的无奈。大源村在前年灾后已重建了新村,有些村民已有了办农家小旅馆的条件。“但实话说,现在村民还都在观望,参与保护与开发的热情还不高。”严建华认为,无奈只是暂时的,只要有系统科学的发展思路,有人来包装、实行市场化运作,有社会各界的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就能树立起村民参与保护、开发的信心,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让客人愿意来、留得住、肯消费,推动大源村成功转型。

推荐阅读:

泉州施琅故居失因修破败不堪

惠山古镇:怎样把文化变成资产

贵州将开展古建魅力发掘活动

宁夏:今年五一游客或将与鼓楼无缘

编辑:菩提树
名称福州三坊七巷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济南府学文庙

类别省级文保单位
名称厦门樟脚古民居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宁波天一阁

类别人工写意山水园
名称大理崇圣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福建武夷古村小镇

类别自然山水园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乱象 6..
 ·探访广州黄埔村 解析古村落保..
 ·傅雷故居将修缮“邻居”抢先..
 ·狂风暴雨肆虐日本 京都国宝建..
 ·北京先农坛东墙疑遭凿洞开店..
 ·福州鼓岭邮局等六座建筑将修..
 ·何志榕:园林古建也能以“情..
 ·寿县引导居民出城 保护古城风..
 ·兰州白塔山将恢复新建地藏寺..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酵伙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系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斤拷为锟斤拷页 | 锟斤拷锟斤拷锟秸诧拷 |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 锟截碉拷锟斤拷锟�
锟斤拷权锟斤拷锟叫o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锟斤拷   锟酵凤拷锟斤拷锟戒:Service@Yuanlin.com   锟界话锟斤拷0571-86438262
锟斤拷锟斤拷实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园锟斤拷锟教伙拷  |  通锟斤拷锟斤拷址锟斤拷锟叫癸拷园锟斤拷
战锟皆猴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姐江省锟斤拷锟斤拷协锟斤拷
锟斤拷营锟斤拷锟斤拷证锟斤拷牛锟斤拷锟紹2-20100396
锟斤拷婢拷锟斤拷锟街わ拷锟脚o拷3301000000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