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在济南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市文化局副局长崔大庸向大会提交《关于迁出大明湖路小学等单位修复府学文庙的建议》。同年9月,山东省文史馆馆员蔡凤书、韩明祥等九人联名给省领导写信建议修复府学文庙。2004年,济南市相关部门开始制订修复方案。2005年9月10日,府学文庙的“千年大修”工程终于启动,修复尚存的大成殿、泮池、大成门、影壁与更衣所,并重建其他建筑。2006年10月,大成殿的修复基本完成。2007年6月9日,大成殿以南的建筑群基本完工,并向公众开放一日。2007年底,随着大明湖路小学搬迁结束,大成殿以北原教学楼的拆除及文庙建筑重建工作正式展开。2009年2月,尊经阁木结构完工。
根据长期的远景规划,还将在文庙以北重建启圣祠、节孝祠、文昌祠、学属、魁星楼、射圃等古建筑;在文庙以南,则保留原有街巷,恢复旧有文化氛围。文庙西侧的建筑得到拆迁后,还将复建名宦祠与乡贤祠,形成平行于文庙主轴的西路布局。

济南府学文庙平面图
建筑形制
布局
按文献记载,府学文庙规模宏大,长247米,最宽处66米。建筑群围绕南北中轴线修建,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影壁、大成门、棂星门、泮池和石拱桥、屏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环碧亭和尊经阁等。
影壁位于庙门南面,为一字形。进入庙门向北,有棂星门一座,门前东西两侧分别设方亭和圆亭各一座,方亭名“中矩”,圆亭名“中规”。向北为半圆形泮池,石拱桥飞架正中。向北为屏门,门前东、西院墙分设“钟英”、“毓秀”两座牌楼,门后东侧有更衣所,西侧有牺牲所。向北为戟门。戟门近东墙处有一水池,池中有扇面亭一座,名“飞跃亭”。进入戟门,即为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加之东西两庑殿,组成一封闭院落。大成殿建于月台之上,月台前东西两侧各有御碑亭一座。大成殿以北为明伦堂,堂前东西两侧各立两斋:分别为志道斋、据德斋、依仁斋和游艺斋。再向北为尊经阁,阁前设水池,池中有亭名为“环碧亭”。尊经阁以东还有射圃斋,以北有教官宅和儒学门。
文庙泮池之水与济南城水系相通。大明湖水由文庙东北进入,经飞跃亭之水池流入泮池,又出泮池向西北经西廊庑后墙外,绕至尊经阁前水池,转向东流出,名“玉带河”。玉带河西还建有文昌阁等建筑。

大成门、棂星门及中矩亭局部
建筑
影壁
影壁位于文庙之外,向北与大成门对景,长9.85米,高约5米,厚0.95米,砖砌,呈“一”字形,琉璃瓦顶。其北面正中有圆形砖雕装饰图案,为清代遗物。数十年来因作为围墙使用而免遭拆除。
大成门
大成门面阔三间,左右阔10.8米,进深一间,前后深6.33米。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其外檐斗栱,明间平身科二攒,次间一攒,并有四十五度斜出栱;侧面则无平身科,均为五彩重昂斗栱。并施彩画。各间均为砖石砌卷门,门内方砖铺墁地面。
棂星门
棂星门为四柱三间冲天式雕花石坊,柱间设红色栅栏门。柱前后以石鼓夹抱,并分别用石戗柱倾斜支撑。
原棂星门已毁,基址无存。文物部门根据历史资料重建。
推荐阅读:
济南历下解放阁
山东特派员办事处旧址
山东邮务管理局旧址
塔中“孤本”嵩岳寺塔
分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