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幼山故居上的灰塑](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1212/2012122816298300.jpg)
蒋幼山故居上的灰塑
鲍田戴氏“抬轿式”老宅
鲍四戴宅,位于塘下镇鲍四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房子为2层楼房,面阔7间。整个大宅由台门、前厢房、主楼、后厢房及前后两个庭院组成,其“前厢房+主楼+后厢房”的构造被形象地称为“抬轿式”宅子。
据戴氏后人估算,鲍四戴宅距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于2010年列入我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戴宅是一幢2层古建筑,其墙体嵌着几个别致的砖雕花窗。老宅西首墙体上的青砖已经脱落不少,仅靠剩余墙体“吃力”支撑着整座台门,看起来随时有坍塌的隐患。走进台门,可看到一排7间的主楼,最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厅堂,主楼前方两侧各有3间厢房,后方两侧也各有3间厢房。部分房间的门窗已经破旧不堪,一些雕花木窗已被拆卸,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面全部由青砖整理铺砌,台阶由大石板铺就。
记者看到,西侧最外面的厢房已被改造,大门敞开,摆放着几台机器,三五个工人在操作,里面不断传出“咕咚咕咚”的响声;主楼和庭院里拉起一条条绳索,晾晒着不少衣物和腊肉。几个妇女带着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另有一人坐在门口做机器零部件手工活。其中一妇女告诉记者,这个老宅现住有四五户人家,还有3家机械加工作坊。由于房租便宜,他们已在此住了好几年,房东每年会来收一次房租,平时都未曾见过,也没有其联系方式。
为了寻找老宅的主人,记者开始询问附近一些居民。“这个老宅是戴家的,在当时可是富裕人家啊!”在鲍四村,一问老宅主人,村民们无不知晓,但对其由来并不清楚,有人便指引记者寻找老宅的后人。
在鲍四村老人公寓,记者找到了3位戴宅后人,分别是大房曾孙戴宗礼、三房曾孙戴学书和四房孙子戴乃超,他们都在戴氏老宅中出生,均已年过七旬。由于没有文字材料记载,老宅的建造时间和过程已无从考证,3位老人就靠各自的记忆进行拼凑、推测。
戴宗礼说:“我祖父戴德斋是戴氏四房中的老大,小时候曾听祖父说,老宅是在祖父刚刚当家时建造的。造这座房子需要大笔钱财,而我祖父当家时仅20岁左右,应该是靠曾祖父戴光峰积累的钱财建造的。”
虽然当时戴家有不少田地,但仅靠这些收入难以建起这么一座豪华大宅子。戴学书接过话茬道:“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经常会分到不少酱料吗?我记得有人说过,当时规模很大的介春酱园有咱们戴家的股份,生产酱油、醋、豆瓣酱等东西,很可能钱就是从那里赚来的。”
这一说法马上得到大家的认同。“庭院东西首种着桂花树,中间种着柿子、石榴等果树,还有一些花草盆景……”戴乃超边回忆儿时在老宅的一幕幕情景说,“当时我们的房子在村里算高档次的,同龄伙伴都很羡慕。”
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戴家先辈分外重视子孙的教育,戴家子孙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就占了半数以上,其中以戴宗礼的父亲戴之光,对当地教育事业的贡献最大。
戴之光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后成功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回国后,他想把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教育方式进行推广,但现实是,多数适龄儿童没有学校可以就读,于是便自己出资在当地兴办了一所小学,让更多孩子可接受教育。靠单个人的力量办学校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各项费用支出已经超过他的经济能力。为此,他四处奔走,呼吁富裕人家一起筹款办校。为了美化学校环境,他甚至把自家花园里的盆景也搬到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戴宅曾被作为当时鲍田乡政府的办公地点,戴家后人依然居住在老宅里。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戴家后人也慢慢搬出老宅,直至如今已成出租屋、加工坊,这更加剧了老宅的破坏速度。
说起是否想过保护老宅,3位老人无奈地说:“这座老宅现在属于20多户人家,谈何容易呀!”
推荐阅读:
海口迈德村一砖一瓦见证历史
风雨61年北大楼繁华落尽
苏州六十载古建保护历程
鸡鸣驿:最古老的“邮政局”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