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碣不但是社会发展的见证,也是承载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记录之一,南郭寺经幢以独特的佛教文化方式,以石刻文字记录了当时众多信息,值得人们研究和保护。
名刹春秋
南郭寺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刹”,它始建于北魏时期。一千多年来,这里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当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来天水,在南郭寺写下“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的千古名诗后,人们对南郭寺的旅游,更加侧重于文化旅游。
据南郭寺管委会李吉定介绍,这里的碑碣有宋熙宁六年(1073年),僧惠宝“秦州南山妙胜院新修砖塔第二级石碣记”和清代的3通石碑等14块,它们详细记载了南郭寺各个朝代的建设和维修情况。目前,南郭寺的古建筑多是清代顺治、乾隆、光绪年间维修和重建。主要有乾隆60年(公元1795年)建的关圣殿,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为纪念大诗人杜甫,将这里的“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而牌楼式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八角亭等都是近年来由政府拨款和民间筹款建设和维修。
南郭寺活文物当属门前有两株千年古槐,其树围达7米以上,虬枝揽云,茂叶蔽日,像将军一样守卫着古刹名寺。院内围栏内的二株古柏,其树龄在2300年至2500年之间,被称为千年古柏。树中寄生的一株黑蛋树(朴树)和老树“相依为命”,在全国罕见,而这里的经幢为天水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经幢。
著名经幢
南郭寺内碑碣众多,目前已发现有14幢之多,其中以佛鼎尊胜陀罗尼经幢时间最早。
11月30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寺庙宽仓住持带领记者观看了存放在庙内的三块经幢。记者看到,3块陀罗尼经幢临时存放在佛殿内。长约两米左右的汉白玉材质六棱经幢上,昔日雕刻的文字已经十分模糊,无法辨认。其中的一块,有明显的裂纹和断裂后的痕迹。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块上可以看出,其一头有明显的榫卯式结构式的突出四棱体、一头有对应的四方形坑,显然这些分散而独立的单块经幢,有组合和套装的功能。
据宽仓住持介绍,南郭寺经幢本来是竖立的完整经幢,可能在古代因为地震等原因,出现倒塌才有了裂纹。过去,这里保存的这组经幢数量较多,后来,被某单位借去考察研究,便没有归还。他希望这套经幢借出的部分能够尽快归还,在条件许可时,对这组经幢进行全面修复和组装,让它成为南郭寺的又一代表性景点。
关于此经幢的制作年代,市文博专家王耀介绍。经幢极其罕见,天水目前仅在3处寺庙遗留有3组经幢,其中,南郭寺经幢数量最多,相对完整。应当在加强研究的同时,对其进行修复,让这组珍贵的文物为旅游文化服务。
他还说,南郭寺经幢目前字迹模糊,无法辨识。但已故学者冯国瑞先生,在《绛花楼诗集》对此研究后记有:“南郭寺经幢系前蜀王衍乾德三年(公元921年)刻制。”其制作时间距今已有1091年。冯先生在文集有准确记录,可能当年这组经幢的年号字迹,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时可以辨识,目前无法考证的原因一是经幢已经不完整,无法找到记年的那一块;二是可能经过80多年的自然变化,其字迹风华后无法辨认。无论如何,加强对该碑的保护,对研究天水古代经幢文化十分重要。
推荐阅读:
巍焕楼见证道滘两百年沧桑
岭南古村落——广州黄埔村
岭南古村落——松塘村
岭南古村落——石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