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滘巍焕楼
寄托寓意:百余年来出了22位文武举人
记者采访得知,在村民口中,巍焕楼又称“状元地”。
且看,巍焕楼二层楼匾的“文经武纬”,正体现老祖宗对培养人材的完美标准:人才,即文武全才。
道滘文化站顾问叶康发指出,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滘人确实听老祖宗的教导。巍焕楼建成30多年后,道滘人叶雄邦乡试中武举人,实现道滘科举史零的突破。自叶雄邦后,一百余年来,道滘人在科举功名上出了22位文举人、武举人(含进士),文武举人各占一半,应了文武人才合符经纬之数。
链接:巍焕楼
巍焕楼,坐落在道滘西方,大滘河出入口处,即虹桥口之旁。经道滘镇找到的文献考证,该建筑建成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间,风格是明清间流传的一种楼阁式塔,在民间一般称阁,故又称道滘文阁。典籍上应称楼,故当年创建者叶蕃永先生将其命名作巍焕楼。
1932年曾重修。塔高三层,第一层4.8米、第二层4.3米、第三层4米,大葫芦作顶高2米,共高15.1米,呈六角形。曾有木阁木梯,分三层而上可观水乡风光,1949年前被毁。塔的砖石结构十分坚固,经数百年来台风、雷雨,依然如故。1990年镇人民政府发动单位、干部、群众港澳同胞捐款重修,建成花园式公园。1993年列为我市文物保护单位。
疑问:巍焕楼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为何而建?
巍焕楼始建于何时,并无具体文字记录。
《道滘镇志》(1991年1月版)载“传说是以明代建筑”作为交代。1993年6月22日市将此塔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立碑则定为“明清建筑”。
道滘文化站顾问叶康发提供新线索,《东莞道滘叶氏族谱》里“叶氏五房族谱”对发起建塔之人有明确记载:“十三世祖蕃永公,名连隆,……公寿七十一岁……公创造文阁,首置谊学会。”(叶康发解释,意思大概是指十三世祖叶连隆,字蕃永,发动热心人士建文阁,并第一人设立"谊学会"这文化组织。从这看出,蕃永公非常重视后人的文化教育,希望振兴文气。)据考证道滘叶氏十三世应生活于清乾隆年间。
叶氏另一本族谱《叶道本堂家谱》收录的一篇《德厚堂序》中,也有“……其人今有新建凌霄阁射斗之楼”一语,更可作证,该序为清代乾隆年间莞邑著名文士钟映雪(寮步镇横坑村人,曾到道滘教书)所撰,作于1751年(乾隆16年),故该塔应建于1751年(或前一年)。算起来,该塔已有260多年历史。
据《东莞市文物古迹》一书,也将此塔定为“建于清代”。该塔1932年曾重修,1990年道滘镇政府作了一次翻新及加固工作,并把废置的原庙宇空地(后曾做过屠场及副食品加工场)改建成公园,使之成为群众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疑问:巍焕楼寄托的寓意?
整个文阁,无处不带着“文”气。叶康发表示,这体现了蕃永公这老祖宗对文化的鼓吹及对后代子孙的要求。第三层竖匾“巍焕楼”三个大字,“巍焕”一词应源自《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除表达该塔高大辉煌、鲜明亮丽外,实是勉励后人要刻苦学习,争当成功人士。
此外,塔高三层,也应暗含“三元及第”的玄机。旧时,该塔还祀奉文昌帝君塑像(我国神话中主宰文化兴衰的神),该塑像如今已不在。
疑问:为何选址在此?
古代凡涉及标志性的建筑,几乎都关乎本地风水、脉理。
经考证研究,叶康发表示,先人为振兴道滘文气,巍焕楼的选址非讲究不可。塔的所在地土名为风水墩(“墩”即土堆,比其他地面高的地方),道滘为冲积平原,稍比其他地方要高,便被认为是风水宝地,故称风水墩。文阁选址于此,正意在建于道滘风水最佳处!另,此处为潮水上涨入大滘河的唯一入口,随潮而动、逐潮而生,含义不喻自明。(注:“风水墩”另一说:古时本处村民以帮人守墓为生,此职业叫守风水,故名)。
古人还很讲究选址厚葬祖先,以求子孙大发。故风水墩也成了道滘人安葬祖先之最佳选择,“道滘义祠”就设在此地。
推荐阅读:
岭南古村落——广州黄埔村
岭南古村落——松塘村
岭南古村落——石塘村
岭南古村落——林寨村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