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一座古建筑就代表一种文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古文化会出现在一些毫无根据的仿古建筑上。
笔者去过中南地区某一小城市,当地为了盘活经济,大打旅游经济牌,新造了多栋仿古建筑和类似于汉唐时期的所谓古街,结果是投资上去了,回报却远远没有想象的大。这些被造就的没有丝毫意义的建筑,只能一天天地废弃。
事实上,不仅仅是上述城市,全国有大量地区都在大肆宣扬“文化经济”。例如过分展示名人效应,不管是名人的出生地还是其所栖之地,都会成为当地的“荣耀”。甚至只要是和名人哪怕扯上一丁点关系的地区,都会制作宣传名人的一些生平书画或事迹牌匾,建造相应的古馆或古楼等所谓古建筑,以“重建文化”。
当然,要将对古迹的保护性修缮与追求仿古建筑区分开来。例如位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现存建筑早已不是三国时期的原物(相传始建于三国),而是八十年代初期重新仿古而建,但其重建的目的正是为了保护。明代遗迹天心阁被1938年的长沙大火而吞噬,现存建筑也是后来重修之版本,但其文化涵义却并未因此而消逝,反而更加彰显珍贵。
反观那些花费巨资却与当地文化没有任何关联而修建的所谓仿古建筑,不仅创造不出任何经济效益,吸引不了旅游者,而且还会遭到人们的非议与谴责。
笔者认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一些故弄玄虚毫无内涵的建筑并不受人们待见。如果在某城市修建一条明清风格的街道,而这座城市无半点此朝代的文化遗留,那么这条街道的存在不仅会显得格格不入,其也将很难对人们产生长久的吸引力。而发掘文化资源,也不能生搬硬套,不能但凡与某名人有点关系,就大肆兴建仿古建筑,搞大笔投入,这样做的后果也只能是劳民伤财,正确的做法是要创新思维方法,进行差异化的文化竞争。
仿古建筑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做衬托,那么就算修的再漂亮再雄伟,也是一座假古董。一味地追求建筑仿古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
推荐阅读:
咸阳明代店铺遗址成售楼部 文物局称不管用途
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护不要复制
年久失修 英国近6000幢古建筑面临消失
温州百年南塘“番人馆”是拆还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