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李根源第一次经香港抵上海,过杭州,达苏州游虎丘、天平、灵岩诸山及城中诸名园。
1919年,阙太夫人抵广州。
1920年,十一月,有人欲行刺先生,幸未遭遇。
1921年,买苏州葑门十全街云南学政姚稷臣故宅奉母入居。
1923年,曹锟贿选成功,先生在苏州闭门谢客,专心读书。
……
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想给母亲一个安静无忧的晚年,李根源息影林泉,带着母亲隐居人间天堂的苏州。
距云南千里之遥李根源为何葬母小王山?
另一个疑问不禁又油然而生——既然如此孝母,李根源又为何会把母亲葬于离云南千里迢迢的穹窿小王山?
又可能是母亲去世得突然,李根源还未来得及做好准备。母亲去世时,李根源悲痛万分,可惜当时家徒四壁,连后事都无法处理,后来朋友到上海替他借了500元,才勉强将母亲入殓。第二天,获悉李根源窘况的友人纷纷解囊相助,才完成了善后工作,将母亲遗体暂时安置在石湖治平寺的听松僧院。
李根源很喜欢石湖,民国初年,曾借宿治平寺读书考古,以为乐事。事母至孝的李根源更常常带阙太夫人到石湖来。但最终李根源却没有把老母亲安葬在她喜欢的石湖。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石湖乡人盗墓成风,石湖地区的九龙坞,东接梅湾、澄湾,西近穹窿,皆著名盗发丘垄地,习俗相沿,此成彼毁。正是这个原因,李根源决定为母亲另觅佳域。
一年后,李根源买山葬母于藏书穹窿小王山。然而,为母亲下葬选址十分挑剔的李根源又是如何相中这块“宝地”的呢?
既要对山面湖,风景不逊于石湖,同时又要利于庐墓守孝、读书著述和评议时政,根据这个标准,李根源先后挑选了好几处,包括石湖村越来溪西陆墓山、蟠螭山虎山桥等,最终才选定了穹窿小王山。
小王山又称小黄山、琴台山,地处群峰环抱的穹窿山怀里。藏深固密,得天独厚,山不高,坡度平缓。李根源到小王山选墓穴时,带着大小罗盘“格”方向,相地势。当地人告诉他,小王山形如金牛,这边是头,那边是尾,山脊是背,平旷的地方正好是金牛之腹。“风水好,葬此必发。”
不过根据一些资料记载,我们对李根源的真实想法则是另外一种猜测:精于风水之道的李根源相中这里的风水固然是其一。其二则是这里山水风景优美。小王山不高,但是背靠穹窿,面对灵岩,南临胥口太湖之滨。地理环境自然是无话可说。其三则是这里的文化底蕴——这里是朱买臣的故乡,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实在太多了。这正好合了喜欢人文古迹的李根源的“胃口”。其四则是这里的乡亲勤劳善良。李根源弃官后宜耕宜读,而与淳朴乡民为邻,那便是一大乐事。看好地势后,李根源与各户乡亲商议买山,过户立据纳粮。后来又买了周围一些地方,从小王山到岳峙山共一百多亩,并与乡民订下协议,禁止乱砍乱伐,只能割茅草不能砍树。
据载,阙氏灵柩迁运至小王山安葬当天,眷属亲朋四方云集,来参加会葬者达千人之多。僧道鼓乐齐鸣,爆竹喧腾,棺木落穴时,李根源跪拜叩首,悲痛欲绝,场面隆重感人。墓志铭、祭文、家谱等,分别由章太炎、吴昌硕、黎元洪等名人撰文书写,李根源把墓庐命名为“阙茔村舍”,从此庐墓十年。
推荐阅读:
别让古城镇丢了“原味”
南昌晋朝古墓现罕见“青釉双耳杯盘”
“良渚玉琮”为何现身金沙遗址 99件文物请你解谜团
凤翔周氏民居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