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是一首泣血诗,刻于穹窿小王山的一块石壁上。诗里描绘的主人公便是李根源之母阙氏。1927年,李根源母亲阙氏病逝于苏州,享年71岁。在历史长河中,如果没有李根源,或许人们根本不知道曾有这样一个人存在。只是因为李根源的大孝,人们记住了这位姓阙的女人——在穹窿小王山之巅,他让“阙茔”下一位本来微不足道的女性与三国名相顾雍等并列于小王山,留给了苏州。但始终,我们对这位女性的认识,如同对她的阙姓的识别一样,总感到有些冷僻。相反,对石壁上的一段文字,却倍感亲切,这时没有阙太夫人的名字,人们只知道在叙述一位母亲,不只是印老的母亲,在我们这个民族,母亲都是这样的。
事母至孝穹窿小王山“庐墓十年”
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成为长辈们教育子女的样板,然而却终究因为时间的关系,未免有些遥远,对苏州人来说,李根源或许应该就是身边的大孝典范。
李根源少年时候就离家远行,一直觉得对母亲有所亏欠。李根源退隐后带着母亲寓居苏州十全街,老宅因母姓阙而称为“阙园”。每天,李根源早晨床前请安,亲自为母亲穿衣叠被,送上早点;晚上为母亲展被驱蚊,直到母亲就寝。母亲患病,李根源亲自侍弄汤药,坐守榻前,惟恐有失……母亲生前,只要有空,李根源便亲自带着母亲到郊外踏青,其中石湖治平寺便是常去的地方。每至春秋季节,登高远望,满目佳山水常让母亲心旷神怡。母亲七十大寿的时候,李根源更带着母亲提前一日到石湖出游,并在治平寺用餐。虽然有据可考的资料中对母亲的记载仅有寥寥数笔,李根源对母亲的至孝却已跃然纸上。
母亲去世后,李根源当时就立下誓言:庐墓守孝终身,初一十五为母亲吃斋;服中不出吴县一步;将来以自己的子嗣中一子或者将五子改姓阙氏,“终岁居山,守灵读礼”。对此,章太炎曾经感叹,像李根源这样以纯孝之思,母亲不落葬不归内寝,而在山寺借居,“当今书礼如弟者,曾有几人?”
推荐阅读:
别让古城镇丢了“原味”
南昌晋朝古墓现罕见“青釉双耳杯盘”
“良渚玉琮”为何现身金沙遗址 99件文物请你解谜团
凤翔周氏民居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