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6日,故宫博物院举办一系列的活动,迎接10月10日的建院85周年暨紫禁城建成590周年纪念日。
作为院庆的重头戏,《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于26日下午在午门展厅开幕。该展创下了故宫博物院85年历史中的三个首次:
首次以明代文物作为展览的重点,以往故宫博物院的展览多以清宫题材为主并形成特色。首次大规模地将各种门类的国家重量级文物集中展览,展览分为书画、金器、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佛教造像、“宣铜”八个部分,163件(套)展品多数属于文博业内公认的断代标准器。首次主动与兄弟省、市、区博物馆合作,向西藏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借了12件(套)文物,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人民在惨烈的反法西斯战争环境下的壮举。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百万件文物历经十几年、上万公里的颠沛流离,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这无疑是中国人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奇迹。于今天下午在神午门展厅开幕的《故宫南迁文物史料展》,以400份档案、文献、历史照片及10余件与文物南迁相关的文物与实物资料,全面再现了这次文物大迁移。
除了展览这种能让普通公众参与的庆祝活动,故宫还举行了一些学术性活动。
上午,故宫学研讨会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作了题为“故宫学七年:构建、发展和展望”的主题演讲,翔实地论证了故宫学的价值与意义、故宫学研究对象和范围。两院院士周干峙,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朱清时,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著名学者阎崇年、耿宝昌、王素、尚刚、郭黛姮、杜仙洲,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蔡和璧、廖宝秀,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以及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共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推荐阅读:
国庆后北京钟楼闭门修缮一个月 鼓楼仍正常开放
皖南村镇中的风水术(图)
长沙岳麓书院
“钦使第”花园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