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组在费城艺术博物馆中国馆中发现的水晶壶瓶,属于圆明园的可能性较大。
圆明园管理处1月18日宣布,美国“寻宝”期间,工作人员在美国9家博物馆考察并收集到四五百张圆明园及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的老照片和图片,并发现一批圆明园流失文物。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表示,美国“寻宝”暂告一段落。在时机和条件成熟后他们将前往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继续“寻宝”。
流失在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但流失于国内的圆明园文物,却少人关心。无论身处海内外,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命运——现在的拥有者,都不愿将它们归还。我们试图以一个较小的视角,描述它们的处境。
刘阳对文物的关注要追溯到6年前。
当时即将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的他,在西单明珠东侧的一个胡同里发现了两件出自圆明园大水法的文物。
胡同里的石鱼
刘阳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痴迷于老北京风土人情,拥有“北京史研究学会会员”“北京实地民俗学会会员”等多个头衔。他没事就喜欢到北京的老胡同里转转,拍些老北京风情照片。
那天,他去的是大秤钩胡同。该胡同位于西单华南大厦东侧,里边有不少大院,多是各部委的单位宿舍。
刘阳喜欢这种极具老北京特色的胡同,一个上午他就在这里慢慢转。走到胡同中段11号院的门前时,原本关着的大红门开了一半,有人进去,刘阳趁机向院子里瞅了几眼,瞥见院子当中的树下有一对硕大的石鱼。
“鱼是平躺的,嘴是圆的,非常大,脑袋也非常大,有些像胖头鱼。”刘阳很少见到这种造型的石鱼。后来他还专门去过大秤钩胡同几次,一直想给石鱼拍张照,但看门的老太太不让进,为此,刘阳遗憾了好久。
毕业后不久,刘阳到了圆明园管理处文物科工作。2006年初,为了撰写一本圆明园的书,他开始系统地查阅自己多年来收藏的圆明园老照片。
当他在翻看法国著名传教士亚乐园1930年代拍摄的两张照片时,眼前一亮,照片拍摄的是圆明园大水法,上面有着似曾相识的硕大石鱼。照片中的石鱼与大秤钩胡同里的石鱼非常相似,有没有可能是同一对石鱼呢?
刘阳决定带着相机再去西单。要拍照还是不容易,很多次,刘阳连门都进不了。后来他才知道,因为之前有好几拨贼都打这对大石鱼的主意,院里的居民不得不对陌生人提防着。
又过了大半年,终于有一天,刘阳趁着看门老太太开门扫院子时,鼓起勇气“强行”闯入,没想到,老太太听说他只是拍照,就没怎么管他,刘阳对着大石鱼一次拍了个够。
通过实地考察和拍照对比,刘阳确定,这对石鱼就是亚乐园照片中的石鱼。他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圆明园文物管理处。很快,圆明园文物管理处会同专家对石鱼进行了鉴定,专家一致同意刘阳的推测,这对石鱼就是出自圆明园。而大院的居民也说,上辈人也曾说过,石鱼是圆明园的。
大秤钩胡同11号院(即西单横二条34号院)是中组部的职工宿舍,居民们一致同意让石鱼回到圆明园。尽管如此,因为涉及到两家单位的沟通,虽事情开展顺利,协商过程却依旧漫长,前后差不多用了一年时间。2007年6月,这对每只身长125厘米、高58厘米、重达1吨的石鱼终于回到约16公里外的故地。
在石鱼被要回的同时,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153号的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原北京电教馆)也主动捐献了8件石刻文物:6件西洋楼景区汉白玉石雕建筑构件和两件中式建筑构件,这些每个重达千斤的石构件从“文革”期间被拉到电教馆,就一直散乱地堆放在馆里一个狭小的院子里。
这10件文物是圆明园管理处自1976年成立以来首批成功回归的文物,为这,圆明园管理处在圆明园建园300周年纪念日上好好地风光了一把,还藉此发起了一个圆明园流散文物回归工程。不过,直到现在,这10件文物仍然是回归工程中分量最足的“业绩”。
“石鱼成功回归,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不具备可复制性。”刘阳说,一些广为人知的拥有着圆明园文物的单位,却几乎从来没有联络过圆明园。
圆明园学会的资深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原副所长王道成谈到这样一件事:前几年,圆明园学会会长张文彬到北京大学去做了一个关于圆明园流散到国内的文物的讲座。
到北京大学去讲,张文彬也是用心良苦,因为就在北大校园里,有着不下10件东西来自于圆明园,这其中包括:北大正门(西门)的一对石狮子、主楼前的一对石麒麟、未名湖西岸山坡上的“山高水长”土墙诗碑、未名湖里的翻尾石鱼、未名湖上的西式平桥、燕南园的莳花碑、流水槽、西门办公楼前双龙戏珠图案龙云石、办公楼前一对华表。
北大校址现在很大一部分是过去燕京大学的校址。北大在一份《北大校园引导参观资料》中也对校园各处的圆明园文物大大方方地进行了一一介绍:石麒麟、翻尾石鱼、龙云石都是当时的燕大向这些物件的拥有者——光绪帝的四弟载涛买下的。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