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南宁良庆发现年产15万瓷器的清代古龙窑
来源:当代生活报  日期:2009-12-3

  今年国庆期间,南宁市举办了香火龙文化旅游节,让具有浓郁民间行业文化的良庆香火龙舞从农村移师南宁市区,也让其发源地缸瓦窑村开始名声鹊起。

古龙窑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渊源

  慕名追寻到缸瓦窑村的市民发现,这里是一个陶制品的世界,围墙下,窗户外,庭前屋后到处都能找到残留的水缸和陶制器皿。

  那么,承载起神秘民俗文化以及300多年“良庆造”的实物,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近日,南宁市良庆区文物普查人员在良庆镇缸瓦窑村发现了这样一座长达40多米的古龙窑。

  而曾经的古龙窑,正是缸瓦窑村立村,村民在此安身的载体。

  龙窑内如过山隧道一般

  “在我童年时代,每至夜晚,龙窑冒出的火龙映红了缸瓦窑村上空,老老少少就围在窑尾烤火取暧、闲聊,妇人在烘烤衣物,小孩则忙于烤芋头、烩红薯,温馨的场景至今还令我记忆犹新。”缸瓦窑村村民黄国生介绍,龙窑作为中华先民发明用于规模生产陶瓷制品的窑具,是历史最悠久的窑具之一。因其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因窑身形如栖息于山坡上的卧龙,故而得名龙窑。

  11月29日,在缸瓦窑村里的一座土坡上,记者看到了依坡斜建的这座龙窑,窑身有一小段已塌陷,但大部分窑床保存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到窑壁和烧结面,弓形的窑背似龙身、投柴孔边的支撑似龙爪,恰似呼之欲出的活龙。

  进入到窑体,记者看到该龙窑成一长隧道形窑炉,通长约40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2米。

  那么,这么大的一个窑,是怎样烧制陶瓦等制品的呢?

  记者注意到,龙窑窑身左右各开有不少宽约20厘米、长约30厘米的长形孔,当地村民说,这是投柴孔,每隔1.3米就设置一个投柴孔,原来设计有40对,煅烧产品的时候,就把松柴等燃料投入炉中。而要想烧出制品,最简单的产品也需要烧制3天3夜,一些精贵的产品,煅烧的时间更长。据文物普查人员介绍,为了防止高温产生膨胀而损坏窑体,在投柴孔边还筑有支撑柱。

  一口窑年产15万件瓷器

  这样一座大型的龙窑为何要建造,曾经给缸瓦窑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缸瓦窑村,顾名思义,该村的历史与制陶的有着道不尽的渊源。

  走进缸瓦窑村,令人感觉仿佛来到了一个陶瓷世界,这里有用水缸、陶罐垒成的庭院围墙,随便敲开一户农家,装油盐、蓄水、存放粮食用的器皿都是陶瓷。一些村民,把烧坏的陶罐装泥土种上花草,摆在门前,则成为一盆盆别致的盆景。在村道路旁,有用水缸围成的厕所,用水缸围起的菜园,房前屋后都有陶器的影子。

  缸瓦窑村制作陶瓷有一段来历。据传,300多年前,广东石湾镇制瓷师傅梁启圣和董七坐船沿邕江溯流而上,推销产品。当船泊于缸瓦窑村附近时,他们意外发现这里的泥土是制瓷的绝佳材料,而当地水路交通又相当顺畅。于是他们在这片荒草萋萋的邕江边上建窑制造陶器。不久,他们又从广东带来一群技术娴熟的工匠,缸瓦窑村陆续有了定居的居民。

  据介绍,村里原来有5座龙窑,有3座已完全拆毁,荡然无存,一座则被破坏比较严重。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文物普查人员找到这座保存比较完整的龙窑。据称这座龙窑,陶器烧得既多又快、又透且省柴。

  记者了解到,龙窑昔日以烧制缸、罐、壶、坛等日常用瓷器为主,使用的是传统工艺,一口龙窑一年可出产15窑左右,一窑最多可以烧制1万多件瓷器。

  原良庆镇缸瓦窑陶瓷厂老厂长朱濡志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良庆镇缸瓦窑陶瓷厂可以生产缸、罐、坛、煲、盘、碗、壶、瓦、排水管道、烟囱等至少180多个品种,有的还远销东南亚地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器已不再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窑火熄灭了,许多民间老艺人也已作古。

  龙窑“生存问题”引起关注

  走在如隧道般深邃的龙窑,让人有穿越时光隧道的感觉。

  在龙窑周边,文物普查人员在采集的残存瓦片上发现,很多都印有“茶记”、“隆德”等商家记号,还有葬具小瓦棺材,其内敛着穿对襟唐装的陶俑,从这些陶俑身上,记者仿佛穿越时光,看到300多年前溯江来到南宁造窑,再漂洋过海远销产品的制窑艺人的身影。

  “这些器物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特征。”文物普查人员根据龙窑的材质和规模以及残存陶器的质地、型制特征,认为该龙窑为民窑。

  当村民娓娓道来时,一些烧窑往事慢慢浮现。

  根据该村一位制陶老艺人的口叙,其祖父由广东石湾窑迁居而来,龙窑建于清代雍正年间。清道光2年(1812年)文献记载谚语,“石湾瓦,甲天下”,文物专家由此推测,龙窑的营建年代应当在石湾窑兴盛之后,与村民所说的时间大致吻合。

  如此说来,龙窑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渊源,那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呢?

  文化普查工作人员说,龙窑的制作,最初衍生于该村龙窑点火烧陶时的拜祭活动——“香火龙舞”,而据缸瓦窑村的老人传说,这是天上吉龙留给制窑人最好的礼物。

  而今,因城市建设的需要,缸瓦窑村正面临着拆迁,龙窑的“生存问题”引起了村民和专家的高度关注,只有龙窑能留下来,才能生动、完整地保存这门古老的传统制陶工艺,并能激起人们对龙窑往事的无限回忆,他们期待能将龙窑完整地保护下来。

编辑:左一峰
名称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世界级的摩崖石刻大佛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江孜宗山抗英遗址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韶山冲毛主席旧居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西藏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三元里平英团遗址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南宁良庆发现年产15万瓷器的..
 ·贵州民族考古资源丰富成果斐..
 ·南京民国建筑原庚子赔款办公..
 ·广东雷州农民挖出36个“兵马..
 ·泉州南安东田镇发现一座与抗..
 ·潍坊发现东周盐业遗址群 规模..
 ·奢侈西汉夫妻墓 墓内钉子都镀..
 ·千年烧窑场景现望城 世界一流..
 ·江西黎川发现明朝豪宅 大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