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阅马厂北端,又称“红楼”,原来是清政府于宣统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议局大楼。此楼为两层,砖木结构,楼面阔(长)73米,进深42米。它直接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大楼平面呈“山”字形,前方及两翼是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门前的门廊突出,屋顶正中有圭形钟楼。旧址面对阅马场,院门外立有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铜像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即在此楼组建成革命军政府,发布了第一号布告,宣布废除清朝的帝制,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并向全国各省发出通电,号召各地举行武装起义。
1981年在此建立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纪念馆”,馆内保存、陈列有起义的有关历史资料和革命文物。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主要有鄂军都督府旧址的复原陈列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史迹陈列楼和议员公所三组建筑,是武汉地区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近代建筑形式,颇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但总体布局仍然强调中轴线,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整体建筑分为主楼、院落两部分。占地28.1亩,建筑面积6139㎡,规模壮观。主楼是建筑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红色楼房。它直接采用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行政大厦和会堂的建筑形式。其平面呈“山”字形,前方及两侧门厅和办公室,后方正中为会堂。门前门廊突出,屋面中央有“圭”字形钟楼,其设计新颖,工序复杂,做工精湛,是近代建筑史上的佳作。 旧址建筑群,构图采用三段式划分手法处理,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其运用较为普遍。虽其采纳西式建筑的建筑形式,但在总体布局上仍然采用中国传统的以轴线为主,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建筑因地势而建,单体平面依使用功能而定,不拘一格,变化多样。
总之,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建筑群是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交汇的产物。它向我们展示了中西两大建筑体系在错综复杂的时代如何相互影响、融合的轨迹,是考察西式建筑中国化,中国建筑西方化的极好例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门前是开阔的同心广场,周围是碧绿的草地,它们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的红墙红瓦衬托得格外醒目。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近年来通过种植草坪,栽种花木等形式进一步绿化美化内外环境,不仅种植花卉,而且注意景区特色。把树木与花草套种,使高与低进行有机结合,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把裸露地面减少到最低限度,全馆绿化覆盖率在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