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四川梁林旧居保护完好 陋室完成《中国建筑史》
来源:四川日报  日期:2012-3-2

    沿一条泥土小道,穿过一片翠绿竹林,一座白墙围合的小院出现:“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门上悬挂着一方黄色木牌,刻着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梁思成“关门弟子”罗哲文的亲笔题词。

    2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上坝村月亮田,70年前,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经在此居住了6年。

    今年1月底,位于北京北总布胡同的梁林故居被拆毁,令人扼腕。而在四川李庄的梁林旧居,记录下了怎样的旧事?保护是否依然完好?“有多少次,我在梦中都会想到再回李庄一次。”远在北京的罗哲文,在电话里这样对记者感叹。

    情忆月亮田煤油灯曾是奢侈品

    “三叠阳关唱不停,催航汽笛一声声;难分难舍长回望,月亮田边情最深。”1946年离别李庄时,罗哲文写下了这首小诗。其实,对他们来说,在月亮田的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缺吃少医,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

    阳光洒落在李庄梁林旧居的天井中。这是一处清代晚期的四合院式建筑,天井后的一排房屋中还居住着上坝村的村民。

    77岁的老婆婆陈安福头发已花白,正站在门前,“从小我就住在这里。”她指着前院那排房屋说,“以前那是我娘家的房子,后来梁思成他们看上了,我们就让出来了。”说这话时,她的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1939年秋,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从昆明入川。他们沿着岷江、嘉陵江和川陕公路,考察了30多个县,调查古建筑、崖墓、摩崖石刻、汉阙等长达半年。1940年,在当地开明士绅罗南陔等人的引荐担保下,“中国营造学社”一行人在李庄落脚。

    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偏处长江边的李庄远离纷飞的战火,用广阔的心怀接纳着八方来客。不过,在李庄人的眼里,这些外来人非常神秘。

    “他们出门都是四五个一路,穿着西装,与我们穿得很不一样。”80多岁的钟德芬,家在梁林旧居旁。那时她还不到10岁,并不知道这个院子里住的什么人,也不清楚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她只看见,院子里的人总拿些骨头、老房子残片回去,“开始大家好害怕哦。”渐渐的,当村民们与营造学社的学者们熟悉之后,才不害怕了。

    当年,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只比钟德芬大两三岁,两人成了玩伴。不过,每次都是梁再冰出院到路口,叫上钟德芬一起玩。因为“梁思成的院子里,狗叫得凶,我们都不敢去。”加上路口长期有人守,一人守两炷香又再换人。

    在钟德芬记忆里,梁林旧居的院子前有一棵桂圆树,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经常爬到树上去玩耍。旧居中,梁从诫的卧室里,挂着他对李庄生活的儿时回忆。

    ——“家里惟一能给母亲养病用的‘软床’是一张摇摇晃晃的帆布行军床;晚上,为了父亲写书和我们姐弟做功课,全家点两盏菜籽油灯,当时,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记得我在这里读小学时,除了冬天外婆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外,平时都只能穿草鞋。父亲爱吃甜食,但这里除了土制红糖之外没有别的。父亲就把土糖蒸熟消毒,当果酱抹在馒头上,戏称之为‘甘蔗酱’。”

    ——“整个李庄没有一家医院,没有一个正式医生,没有任何药品。家里惟一的一支温度计被我失手打破,大半年母亲竟无法量体温。几个月的工夫,母亲就失掉了她那一向焕发美丽的面容,成了一个憔悴、苍老,不停咳喘的病人。”

    和梁再冰玩了好几年,钟德芬却没有面见过梁思成。直到1946年梁思成一行离开李庄时,由于路太窄,搬东西时踩到别人家的菜地,商量赔偿,她才看清楚梁再冰的爸爸梁思成。“那时候,他们没钱,陪人家一张单人床和写字台,都是旧的。”

    烽火映书案陋室完成《中国建筑史》

    在李庄贫病交织的日子,梁思成和林徽因悉心指导着弟子,并在陋室中完成了10多万字的《中国建筑史》等著作。

    梁从诫常常爬的那一棵桂圆树,对梁思成的“关门弟子”罗哲文来说,一样记忆深刻。梁思成在这棵树上拴了一根竹竿,每天带头爬竹竿练功夫,因为在野外测绘古代建筑,需要登房上屋。

    罗哲文是宜宾人,从小就喜欢画画、做手工。由于抗战时期,上大学不用交学费,所以中学毕业后罗哲文报考上了好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可他听说在“中国营造学社”要测绘古建筑、要画画,觉得挺有意思,就选择了营造学社。

    起初,罗哲文是为刘敦桢先生抄写《西南古建筑调查报告》的文稿。半年后,林徽因见这个宜宾本地招的年轻人对古建筑有悟性,在测量与绘图方面有培养前途,就提出把他调到梁思成手下培养,梁思成正式收罗哲文为弟子。

    当年,梁思成指定罗哲文学摄影。当时测绘古建筑一靠手画,二靠照相。当时用的是捷克“方匣子”,不但会照,还要会修理。慢慢地,相机、手表、座钟之类的精密器械出了问题,大家都找罗哲文解决。

    罗哲文回忆,执毫写字、拍古建筑、以诗纪实,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和工作技能,都形成于李庄的那段日子。时年16岁的罗哲文,仰慕师母林徽因用流利的英语与傅斯年、陶孟如、李济等人对话讨论。“可是,他们反而更为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技能的培训。”林徽因在给罗哲文和莫宗江开英语课的同时,又特意让刚刚来的卢绳讲授古典诗词。正是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督促下,罗哲文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学的钻研,养成“以诗为证”、“吟诗留史”的习惯。

    对事业的热忱和学术报国的信念,仿佛一轮明月,照亮着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梦境。抗战前的十几年中,梁思成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就已经调查了全国10多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绘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

    在李庄,梁思成也常常带着罗哲文等人出去测量古建筑。旋螺殿,这座位于李庄镇南石牛山上的木结构建筑,明万历二十四年建成,梁架、花纹藻井都极富研究价值。奇特的是,整座建筑二层三檐,没有使用一根立柱,其力学结构堪称一绝。后来,梁思成将其写入《中国建筑史》,并在设计联合国议事大厅时借鉴了该建筑的力学原理。

    阳光透过梁林旧居的木格花窗,洒落窗下的办公桌。墙上,挂着梁思成当年的窗下工作照。也是这样的角落、这样的阳光,1941年至1946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开始写作《中国建筑史》。书案上、病榻前堆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文字记录等考察中国建筑的第一手资料。有时为了赶制绘图,梁思成不得不彻夜工作。林徽因的肺病越来越严重,经常大口大口地咳血。梁思成的身体也垮了,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
推荐阅读:

查济被授予“乡土建筑保护基地”

巢湖古镇三寻老街何时重见新貌?

“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

丽江白沙壁画

分页:[1] [2]

编辑:菩提树
名称莆田“丁”字形古民居群全国独有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长沙开福寺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浙江黄岩广化禅寺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成都安岳石窟隐秘的佛息之地

类别寺观建筑
名称宁波慈城古镇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湖北恩施水布垭特色民居

类别古建形式
 ·地下文物“抢救”不如守护
 ·李非:不让一处文物消失在手..
 ·文物保护“留墙20米”实在不..
 ·山西“百年文物”被拆是一场..
 ·“文物鉴定乌龙”折射出鉴定..
 ·合理开发是对古村落的最好保..
 ·安徽青阳陵阳镇打造皖南名镇..
 ·湘千年汉墓遭违建破坏成荒冢..
 ·嵩山少林景区面临摘牌危机 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