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正文
牡丹江古渤海国遗址
来源:搜狐旅游  日期:2017-2-21

    

    古渤海国遗址,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的古迹名胜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渤海国的情况。

    据中国史书记载,距今三千多年前,即西周时期,满族的祖先肃慎族就辛勤地劳作在这片土地上,西汉的挹娄,北魏时期的勿吉,隋唐时代的靺鞨,宋、元、明、清时的女真都是满族的先祖。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六世纪末,居于东北的粟末靺鞨族酋长大祚荣控制了靺鞨各部,于公元698年在今天的吉林敦化建立了地方性的政权,因他的先人曾被武则天册封为震国公,故定名为“震国”。公元713年,唐朝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加授忽汉洲都督,从此去震国与靺鞨号,专称“渤海”,与唐王朝为臣属关系,当时的场面非常隆重而热烈,元首1号楼时,可在《册封图》上详见盛况。公元719年,大武艺继任王位后,开始东征西讨,一时间渤海国的领土方园达五千里。公元762年,唐王朝册封渤海为国,册封大钦茂为国王,加授检校太尉。大钦茂大兴十八年将都城从吉林敦化迁到宁安渤海,建成首府上京龙泉府。渤海国的王位更迭至十世王大仁秀时,开始中兴。至十三世王大玄锡时,达到鼎盛时期,史称“海东盛国”。勤劳智慧的渤海民族,创造了盛极一时的“海东文化”,名噪古今。公元906年,十四世王大玮(weǐ)堦(jiē)死,十五世王大諲(yān)譔(zhuàn)登基。渤海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早有吞并渤海国野心的契丹辽朝太祖耶律阿保机,乘渤海国混乱之机,于公元925年12月下诏,宣布亲征渤海。契丹大军长驱直入,本已衰落的渤海国,毫无招架之力,遂于公元926年,被契丹族灭亡。

    渤海最盛时期拥有5京15府62州近130余个县,到公元926年,渤海被契丹所灭,传国十五世,共存国229年,渤海国不仅疆域十分辽阔,包括我国东北、中东部和现在乌苏里江以东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以及朝鲜东北部,吗时也在这片土地上演绎了具有独特风情的“海东文化”,是中国民族灿烂文化殿堂的一块瑰宝,后来辽国在这里建立东丹国,将上京龙泉府改为天福城,在公元928年东丹国第二任国王强迫东丹国南迁,上京城居民大部分被遣散,盛极一时的都城便逐渐废驰,只留下神秘的追思。

    这个1300多年前的王国,在牡丹江地区的主要遗存,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是保存最好的我国中世纪古城遗址,是国条院于1961年3月4日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黑龙江省渤海上京遗址博物馆。

    渤海国上京城的重要建筑兴隆寺,宁安人祖祖辈辈叫它“南大庙”,南大庙历史悠久,它保存着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比较典型的要数石灯幢与大石佛了。兴隆寺现有前后两院。现在大家进了第一道院门,到了前院。先看西边那一排高大的石碑。这座碑叫作七眼透龙碑,是清朝高宗乾隆皇帝为他的老师扎拉里?爵三的长子立的。这一座是清朝抗俄将领、民族英雄、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他父亲立的石碑。这两通石碑的碑文都是满、汉文字对照,是很有价值的清初碑刻。最南边的这通石碑是《创修宁安县志碑记》,是民国13年,就是公元1924年立的。大家看看石碑下面的龟趺(fu),龟趺就是石碑下面的石座。这都是清代的龟趺,它们的特点是造型浑圆,与乌龟十分相象。但这个上面没有石碑的龟趺,是龙首龟身,造型棱角突出,与清代龟趺明显不同。因为龙首龟身,在古代传说它是龙王的九子,力大无比。用来驼碑,碑主后人兴旺发达。由此也可说明,它是渤海时期的石雕,是珍贵的渤海文物。

    兴隆寺的旧院。这由南向北排列的五重佛殿,最南面的矮小佛殿原是山门,因曾供养“神马”,便被称为马殿了。后面各殿的顺序为关帝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马殿两旁原有钟鼓二楼,是木构斗拱建筑,早已坍塌。现在的钟鼓二楼是新建的,与旧楼大不一样了。马殿北边的佛殿是关帝殿。马殿和关帝殿之间的这通矮小石碑,是《重修兴隆寺碑记》,它刊立于1861年。它记叙了兴隆寺被大火焚毁和重新修建的经过。你看碑文是这样写的:“东京城旧有古刹一座,日久年深,风雨摧残,土侵木蚀,已颓圮矣。”160年前,1848年,道光二十七年,突然来了一场大火,“瞬息之间,将大佛殿一烘而尽”。宁古塔城有个叫孙晴的人集资建寺,于1855年开工,1861年竣工,这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兴隆寺。算来也有147年了。

    关帝殿北边的佛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北边的佛殿是大雄宝殿。请看,这大雄宝殿修建得多美!它是九脊庑殿式木构斗拱建筑,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好的木构斗拱建筑。其余四殿都是五脊硬山式建筑。不必说兴隆寺原是渤海国时期的寺院,仅从康熙时重修或者从咸丰十一年再次重修,它在东北地区中部、北部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建筑。

    最北面的佛殿,叫作三圣殿。它前面矗立着石灯幢,里面端坐着大石佛。《重修兴隆寺碑记》中说“东京城旧有古刹一座,日久年深,风雨摧残,土侵木蚀,已颓圮矣。”所说的“古刹”,是指清代康熙年间所建的寺庙,并不是这里最早的寺庙建筑。比这寺庙久远得多的是三圣殿前的这个石灯幢,它是渤海国时期所造。端坐于三圣殿里的大石佛,前身原是渤海造像。早在清初顺治年间,340年前,这里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居住在宁古塔城的流放文人们在这里发现了石灯幢和大石佛,把它们写入诗文之中。三圣殿周围裸露着一些巨大础石,这些础石与不太高大的三圣殿很不相称,它们是渤海古寺的基础。这说明清代康熙年间所建的寺庙,是建在渤海古寺基础上的,兴隆寺的历史应从唐代算起,最少也有一千一百年了。自然,渤海古寺当时的名称不是“兴隆寺”。兴隆寺是清代的名称,渤海国时古寺的名字没有记载。

    清朝康熙年间,由宁古塔将军主持,在渤海古寺遗址上建3座佛殿,天王殿和弥勒佛殿,就是现在的大雄宝殿;还有大佛殿,就是现在的三圣殿。道光二十八年(即1848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大佛殿,其它佛殿也相继坍塌。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孙晴等人集资重修寺庙,修复了大佛殿(三圣殿)、弥勒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又新建了山门(马殿)、关帝殿和钟鼓二楼,于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竣工,至今已148年。

    兴隆寺里的大石佛几经破坏,佛头掉过,身躯缩小,法相不存。后来重塑,用水泥修复,与渤海佛像的模样完全不同了。石灯幢早年稍微向东倾斜,文物工作者们在20世纪70年代将它拨直扶正。这就是兴隆寺的历史。它的历史悠久,可以说它是东北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寺庙,是历史久远的古代建筑。

    大石佛:三圣殿里的这座高达3米多的佛像就是有名的大石佛,在黑龙江省、在全东北它都是最高大、最古老的石造佛像。仔细看,它是水泥造的,但在37年前它真真确确是石佛。

    唐朝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左右,渤海国第三代国王大钦茂把王都迁到这里,命名为上京龙泉府。之后的各代国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寺庙,兴隆寺前身的高大佛殿就是那时所建。那时,佛殿里可能就供奉着高达两丈的石佛。而且在石佛前面约10米的地方,矗立着近6米高的石灯幢。同时,还可能有其他佛教建筑。那时正是渤海国兴盛时期,这里烟火很旺,从东北各地来朝拜大石佛的善男信女们往来不绝。

    一百四五十年之后,公元926年,契丹人灭亡了渤海国,建东丹国,把上京龙泉府改为东丹国的首都,叫天福城。公元928年,契丹辽王朝强迫东丹国向南迁移,烧毁了天福城——上京龙泉府。这座大寺庙也同时被焚毁,只剩下了烧不坏的石灯幢和大石佛。从此,大石佛倒在野草和废墟中,冷冷清清地度过了700多个春秋。清朝顺治16年以后,一批从关内被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如方拱乾父子、吴兆骞、钱德维、张缙彦等人来到这里,发现了上京龙泉府废墟,也发现了石灯幢和大石佛。十年之后,后到宁古塔的流放文人张贲写了一首诗,描绘了当时的大石佛,他在诗里写道:古佛高寻丈,危岩依石城。发增苔藓绿,珠共雪霜明。跌坐终无恙,低眉尚有情。圆澄方说法,早晚自东迎。从张贲的诗中可以看到,在野草废墟中渡过700多年的大石佛,虽然饱经风霜,却安然无恙。它孤孤单单地跌坐在荒草中,低眉合目,安祥地等待着人们发现它重新朝拜它。可是不久,它的厄运降临了。在流放文人们发现它以后,它的头突然掉了。在清朝文献《盛京通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石佛的头落地之后,有个石匠想用它凿成碾子。当他刚刚举起锤子的时候,他自己的脑袋突然疼了起来,疼得流出了眼泪。于是只好放下锤子,再也不敢动石佛的头了。当天夜里,远在百里之外宁古塔城里,流放文人吴兆骞和钱德维同时被恶梦惊醒。他们决定把佛头接上。石匠把佛头放回佛身上,炼铁水浇铸加固,修复了石佛。这种用铸铁加固石佛头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久,石佛的头再次掉下来。这时,流放文人中年纪最大、做过明朝兵部尚书的张缙彦要彻底修好它。张缙彦请石匠用无头的佛身上部重新雕琢佛头,又改造了佛身,重雕成石佛。这样,佛身缩小,造型改变,渤海时期的大石佛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

    民国时期,新的石佛又遭破坏,佛面被人偷走。当地的人们把被破坏的石佛用泥裹好,涂上颜料,完全像一尊泥佛,却不见石佛本相了。解放初期,为破除迷信,一些人推倒了佛像。陷在泥土中的石佛残体上,佛头只有后脑,没有佛面。1962年,宁安县渤海公社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把石佛残体重新立在这个重修的佛殿里。1971年,宁安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用水泥修复了大石佛,以后又重修多次,成了现在的样子。尽管大石佛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但它毕竟是一千一二百年前渤海国的石佛,它与洛阳龙门唐代石窟内壁上的千佛,在体态、神情、以至雕造技法上一脉相承。它是渤海国学习中原文化和佛教从中原最早传入东北的有力佐证。

    石灯幢:这座高大的石雕建筑,就是闻名中外的渤海石灯幢。它是我国东北渤海国时期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它不仅是渤海国时期石雕艺术的代表,也是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性作品。从唐代算起,石灯幢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记入史料的时间也有三百多年。

    石灯幢就是用石质材料制造的灯塔,是寺庙里用来照明的。这座石灯幢是用牡丹江镜泊湖地区的玄武岩为原料,经过雕琢,叠垒拼接架构而成。它全高将近6米,由12节块组成,共用大小石材40余块。从上往下看:最上面是幢顶,接下来有四层轮状的东西,叫相轮,再接下来是幢盖、幢室、仰莲托、幢身柱、覆莲座、基座,以下是底石。大家看这个相轮,它们自上至下,一轮比一轮大,轮边刻着花纹。四层相轮下面向里收缩刻联珠,联珠下面刻莲花状的覆钵。莲花状覆钵下的幢盖呈伞状,有八道垂脊,边缘为八角八面形,脊间刻瓦垅五道。用来装灯的幢室八角形,镂空,八面各刻出一个方形窗口,窗口上刻阑额,阑额上铺刻柱头铺作,铺作之间有空隙。幢室八角刻8根角柱,角柱下刻圆形础石。幢室在八角形底盘上,底盘刻出两层台,模仿建筑物的台基。幢室和底盘放在仰莲托上,仰莲托刻重叠三片花瓣,层层清晰,线条有力。大家看,它多像一朵盛开的大莲花。下面的幢身柱,也叫中柱石,长鼓形。下面的覆莲座就像倒放的大莲花。下面的基座,也叫须弥座,八角八面形,八面刻壶门。最下面的底石,也是八角形,是用十多块板石组成的。

    石灯幢是做什么用的?它是塔吗?幢和塔是两种不同的佛教建筑。佛塔的基本用途是供养“舍利”——“舍利”就是佛骨。据说佛祖或后世高僧过世火化后,会生成一种结晶状的物质,这就是“舍利”,需要筑塔供养。因此塔下都建有供养“舍利”的塔室。幢不是佛塔,下面没有塔室。幢分“经幢”和“灯幢”两类,“经幢”是刻写经文用的;“灯幢”就是灯台,是供奉在佛前的长明灯。初看来,兴隆寺的渤海大佛高3米,这灯台竟有6米多高,长明灯不应比佛像还高。是的,长明灯不能比佛像高。但现在看到的石佛是被破坏以后,经过修复,缩小了佛身的。渤海国时的大石佛,也是6米多高,加上仰莲托、须弥座,一定高于石灯幢。

    石灯幢的筑造工艺精湛,各节块以榫卯相衔接,雕凿工巧,牢固而美观。它具有典型的唐代雕刻和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渤海石雕艺术的特点,古朴庄重,浑厚壮观,是盛唐石雕艺术在东北地区推广成果之一。历经一千多年来的酷暑严寒、暴雨狂风,它依然屹立于渤海上京城中。它身上闪烁着古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是古代东北人民创造的又一艺术珍品。

编辑:郁金香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湖南:明代王府宦官墓现飞鱼..
 ·郑合高铁周口段发现汉代墓葬..
 ·伊犁:岩画古碑拓片展风采
 ·石家庄:中国古建榫卯构件展..
 ·陕西:乾陵几百吨文物未到发..
 ·上海:鸿古余音——早期中国..
 ·成都:工地现战国船棺墓现蜻..
 ·逐步搭建公共考古事业体系
 ·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