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古建资讯 >> 正文
考古发现的美食(一)
来源:微私塾  日期:2016-12-19

    河南考古新奇发现:一大碗“牛肉汤”

    这几天,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抢救性发掘一座楚墓,并通过官微进行图文直播,随时通报最新进展,大家可以前往围观。

    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有几个盛满东西的大鼎分外引人关注,鼎内的骨头也清晰可见,甚至还有一些“汤水”。

    那么里边到底是什么呢?经动物考古专家鉴定,鼎里煮的都是牛的前肢,换句话说这时一大碗妥妥的牛肉汤。

    另外,此次挖掘还出土了大量青铜缶、鼎的形制、车马器、兵器,以及各种带彩漆木器,看起来应该是一个等级很高的战国楚墓。

    这则新闻还有一则后续:

    河南考古发现牛肉汤?这才是真相

    昨天,一则《河南古墓发现“牛肉汤”,骨头清晰可见》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引起网友关注。

    但事实上,目前最新的消息显示,这可能并不是什么牛肉汤,里边的“汤汁”其实是渗入墓室中的水。

    一直在发掘现场的阳城城址保护区相关负责人刘勇告诉记者,13日当天,大墓的侧室一共出土了5只陶鼎,均为祭祀用品,供死者地下享用。被发现时这些鼎内充满了淤泥等杂物,由于时间有限,专家只对一只鼎内的残留物进行了分析,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动物考古专家侯延峰在里面发现了一根长约24厘米的完整的牛右侧肱骨,也就是牛右前肢的上臂骨。

    目前,专家已经对这块骨头提取样本作进一步研究。“历经两千多年,这块骨头骨质已经非常酥脆,骨胶原流失了很多,是不是熟食,从技术上来说测定结果可能并不准确,但可以肯定,目前我们看到的鼎里面的所谓‘汤’,都是渗入墓室的水。”侯延峰说。

    其实,考古中发现食物的事例并非罕见,比这个“牛肉汤”好玩的考古发现还多得很。

    世界第一碗面条

    面条是世界性大众食品,古代人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与何种方法发明了面条,一直是有争议的。2005年《自然》杂志曾简要报道了中国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的距今4000年的粟类面条,是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证据。学界对于喇家面条的成分和制作方法一直存在疑问,最近一项研究解开了喇家面条之谜。

    相关的研究论文题为“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等人发表于《科学通报》2015年第8期。研究者通过分析面条残留物中植硅体、淀粉和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古人以粟、黍为主制作面条的系统证据,并利用传统工具复制出与出土面条成分、形态一致的粟类面条。

    由于面条极难保存,长期以来缺乏早期面条的直接证据,古人何时何地发明了面条,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的?一直悬而未决。2002年,考古人员在发掘青海喇家遗址F20齐家文化房址时,于房址地面东北角发现一只倒扣的陶碗,陶碗中保存有面条遗存(图)。这不仅提供了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实物证据,而且为研究古代面条成分和制作工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通过分析鉴定,该研究在这些面条残留物中发现了丰富的农作物颖壳类植硅体,共有三种类型,其中粟植硅体含量约95%以上,占绝对优势。面条遗存中也发现了丰富的淀粉粒,都呈现出一定的糊化特点,对所有完整淀粉颗粒的测量表明,淀粉粒平均大小为8.2±2.8mm,与现代粟、黍淀粉粒形态和大小相近。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样品中的分子标志物明确来自于粟。这些证据证明了喇家面条的成分主要是粟并混有少量的黍。

    然而,小米面团粗糙易碎,拉伸性差,无法用制作拉面的方法做成面条。有鉴于此,研究者经过多次模拟实验,在吸取民间锤砸、烫面增加黏性的知识基础上,利用传统饸饹面制作工具,借鉴挤压糊化凝胶成型方法,在没有添加任何增黏剂的情况下,成功模拟制作出长度达1米长以上的小米面条,从而证明小米是可以制作面条的。小米面条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创新成果,为世界饮食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喇家面条是真实存在的罕见的古代食物遗存,为深入认识史前人类饮食文化特点,以及探索粟类淀粉面条制作工艺等提供了新证据和新视角。

    战国的狗肉汤和酒

    2010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在西安北郊发掘清理一座战国时期的秦墓时,发现一个青铜鼎中竟然有半鼎骨头汤,这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发现2400多年前的“骨头汤”。

    据了解,该铜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浸泡在汤里的有足骨、脊椎骨和肋骨,经考证为狗骨头汤。

    汤色浑浊,汤表漂浮铜鼎脱落的绿斑锈,鼎内骨头由于绿锈浸渍,部分已变为绿色。同时出土的一个铜锺内还有半壶神秘液体,疑为当时的酒。铜锺高35.2厘米,腹径22.5厘米,底径14.2厘米,锺内保留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无味,半透明,隐约可见器底。

    该战国墓为竖穴土坑墓,高5米,宽3米。从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及距离秦王陵只有300多米等特征来看,属于战国时期秦王的陪葬墓,墓主为当时的“士族”。根据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用“骨头汤”陪葬应是当时的一种墓葬风俗,此前也曾出土过装有骨头的青铜器,但“带汤”的还是第一次发现。

    有专家指出,2400多年前的“酒”和“骨头汤”能保存至今堪称奇迹,这得益于墓葬良好的密闭条件,且没有被盗扰。其墓道全部用夯土夯实,而且青铜器被放置在墓内的壁龛里,干燥情况远胜坑底。

    在此之前陕西商洛东龙山遗址(夏商时期)出土过4只完整的狗骨,这次发现的尺骨与此前的标本几乎一模一样。因为骨骺未愈合,应为一只未成年的小狗。两千多年前的“骨头汤”之所以没有完全挥发,与墓葬良好的密闭条件以及铜鼎密封较好有关。

    最早的酒

 

    酒的起源可能非常非常早。《诗经》305首诗中,和酒有关的就有40首。

    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最早的谷物酒出现在8000年前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查海遗址。证据是发现的室内和室外57个窖穴;查海遗址出土陶杯多达30件,按常理考虑,喝水用的杯会比喝酒的杯大得多,所以陶杯不是一般的饮水之物,而是饮用一种特殊的饮品——酒。查海遗址出土的陶杯在早期没有出现,在中期才开始少量出现,晚期数量、器型增加,显示“查海酒”是在查海农耕经济发展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后开始出现的,从中期开始出现酒杯到晚期酒杯数量的增多,可见饮酒人数开始增多,饮酒的习俗逐渐形成,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程,也是查海谷物酿酒起源发展的过程。

    但考古中发现的酒的实物,最早的大约是在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西周贵族墓。

    专家在清理一件酒器——青铜卣(yǒu)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其内盛有液体,在酒器密封很好的情况下液体很可能是保存下来的酒。

    上图中可清晰看到6件青铜卣,而且,可以看出现场干燥,因此,青铜卣里面的液体极有可能是遗存,而不是后世渗入的。左边的长方形器物叫做青铜禁,是盛放酒具的器物,非常罕见。

    墓室壁龛中共有6件青铜卣,最初清理出来的里面没有什么声音,但是这件盛有液体的青铜卣在轻轻摇晃之下可以听到明显的水声。由于器盖很结实,酒器本身也十分完整,虽然现场也不具备打开检视的条件,基本上仍能判定其内盛的液体是酒。至于是何种酒,以及酒精的含量等问题,都需要等今后的专项检测才能有答案。

    2003年,在陕西西安市北郊发现了一座汉代贵族墓,从中出土了不少文物,其中有一只铜锺特别沉,揭开密封后,酒香扑鼻而来,竟然是一坛酒,多达26公斤——这是中国迄今考古出土保存最好、存量最大、年代最久的酒。此外,山东烟台一西汉墓、上述发现“肉汤”的战国秦墓以及安徽六安王墓也都出土过酒。2010年陕西眉县发现秦代酒壶中的液体也可能是酒。

编辑:郁金香
名称屋顶上的魑吻

类别古建结构
名称中国古建之美:踏跺

类别古建结构
名称大鹏古城

类别国家级文保单位
名称镬耳楼:岭南传统居民建筑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匾额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

类别古建形式
名称合川护国寺

类别寺观建筑
 ·日媒:长城修复不当反成毁文..
 ·四川: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
 ·陕西:发现秦汉国家大型祭天..
 ·“一带一路”为沿线文化遗产..
 ·故宫与东南大学开展古建保护..
 ·文物保护疲软古建“盗无可盗..
 ·中国考古史上最大灾难
 ·刘玉珠出席文化遗产国际会议..
 ·河南:河道挖出村民淤泥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