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源寺

法源寺
若说,我在北京去得最多的寺院,莫过于法源寺了。一则,它距离我家算是最近的一处寺院;二则,多年前我以父母的名义,给寺院修缮募款捐赠了一尊紫檀佛像,永久供奉在拥有北京最大卧佛雕像的卧佛殿,因此也多了一份惦念。每次到法源寺,如果可能,我都少不了到卧佛殿去参拜,拜佛的时候,也就等于拜父母了。
如果听说过清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行刑处菜市口,基本就知道了法源寺的大概位置。从菜市口往西南不远处,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就到了如今改造一新的法源寺门前的绿化广场。广场南端耸立了一座白塔,上面的雕刻提示着这是“悯忠寺”遗址纪念碑。
“悯忠寺”即是法源寺的最初雏形。这名字顾名思义,就带有纪念忠烈的味道。实际也正是如此,唐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不顺服高句丽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也就是说,这里原本就是唐朝的一个烈士陵园。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增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悯忠阁”至今还在,算是这一原名的最直接的提示。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悯忠寺被毁,但不久即奉诏修复,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寺僧相王容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祟福寺。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法源寺,使之成为真正的佛教寺院。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奉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传说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这便是“法源寺”名称的由来。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僧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1980年,国家再次拨款修复寺庙,并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后来中国佛教组织的管理机构中国佛教协会也挂牌于此,这些都使之成为中国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七进六院,是北京城内保存下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其风雨沧桑,几度毁修的经历,仿佛以身说法,宣讲了佛教所说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