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门寺琉璃器皿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赵建兰 日期:2014-6-27
但在1987年意外发现的法门寺地宫中室,考古人员却发现了20件琉璃器皿,其中11件琉璃器皿的纹饰,有着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刻纹琉璃在伊斯兰早期非常流行,而当时也只有许多伊斯兰国家才掌握着许多精湛的琉璃烧制工艺。”姜捷说,因此,这些琉璃器皿应该是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与珠宝、香料等作为商品一起传入我国。史载,作为我国前所未有的盛世,大唐帝国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内采取的兼容并蓄的恢宏气度,吸引了当时全世界的目光,大大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当时,可与唐朝匹敌的,只有阿拉伯人在亚洲西部建立的“大食”(波斯语的音译。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两国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往来。“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皿,大部分应属于伊朗内沙布尔地区所生产,是9世纪阿拉伯帝国强盛时期阿拔斯王朝的产品。”姜捷说。
琉璃器皿为何出现在贡物中
就具体器型而言,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20件琉璃器皿,除2件为茶盏和茶托外,其余18件可分为三类,其中包括瓶2件、盘13件、直筒杯3件,“瓶和盘造型早已是当时中国瓷器中的普通之物,只有直筒杯的形状比较少见。”姜捷说,但是,《物账碑》中明确记载,这批伊斯兰琉璃器皿为唐僖宗(公元873至公元888年)供奉给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器具。既然是器型普通的琉璃器皿,它又何以能和金银器、秘色瓷、丝绸等贵重物品一同敬献于佛呢?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