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表明凌家滩遗址初具“古国”雏形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圣志 杨玉华 日期:2014-6-25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的安徽凌家滩考古发掘,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专家经过调查、钻探、发掘研究,发现凌家滩是5000多年前巢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型区域中心,在它的周边还有数个小的聚落群体,是一个“众星拱月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凌家滩先民不仅发展了稻作农业,还以多种动物为饮食材料,当时的社会组织已具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专家认为这一发现或将中华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为了解凌家滩遗址和凌家滩文化内涵,自2008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以往凌家滩遗址墓地发掘取得重大收获的基础上,以“探寻活着的世界”为目标,围绕凌家滩遗址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钻探、发掘工作。到目前,已连续6年开展了8次区域系统调查,踏查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通过2008年至2013年对凌家滩及其周边的连续区域系统考古调查、2011年至2013年对凌家滩遗址本体的勘探、2013年对凌家滩遗址石头圩区域及外围韦岗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凌家滩遗址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等级分明,是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且在其周边分布着规模不等的至少10处以上的中小型聚落。
韦岗遗址距凌家滩遗址约2.7公里,为一处凌家滩文化时期的“卫星村”性遗址,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230平方米。在遗址南侧边缘发现一条沟状堆积,已发掘长约19米、宽约5米的一段,沟内有一条用碎陶片、石块铺成的类似道路的一段遗迹,长约6.7米、最宽约1.3米。另在沟底发现一批柱洞共有近百个,其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出土的凌家滩时期遗物有陶鼎、缸、豆、纺轮、饼、丸等,石器仅有少量残损的锛、斧、凿,但砺石较多。此外,动物骨骼发现较多,包括牙齿、颌骨、鹿角等。首次发现的类似道路的遗迹和成批柱洞则填补了凌家滩时期居民生活材料的空白,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食物选择的倾向性。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