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表明凌家滩遗址初具“古国”雏形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圣志 杨玉华 日期:2014-6-25
凌家滩遗址本体所发现的内外两重壕沟是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其中长达2000余米、最宽近30米的宽大壕沟是同时期屈指可数的大型壕沟,是划分居住区与贵族墓地的一道重要界线,居民区集中在壕沟环绕的区域内,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在其外围还有零散居住点,以挖槽填红烧土作为建筑的基础,以木骨泥墙为墙体,并出现了面积至少超过200平方米的大型特殊建筑。
这一完整聚落的发现,获得了凌家滩先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信息,尤其是对遗址的布局、建筑形式、饮食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拥有大量玉石器,还发展了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为研究凌家滩文化社会的组织结构、基本的社会组织单元及其人口数量、氏族内部和氏族之间的等级差异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野。
朔知说,凌家滩文化距今5300至5800年,正处于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上,其文化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众星拱月式”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环壕聚落”的发现,并结合业已发现的大型祭坛、高等级的大型贵族墓葬、大型红烧土建筑,及功能多样、精美绝伦的礼制性玉石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凌家滩人口的繁盛,中心与周边的等级分化十分明显。
朔知认为,凌家滩文化在社会组织、贫富分化、玉石器制造等方面都是同期文化中表现最突出的,凌家滩遗址中祭坛、大型壕沟等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发现,显示其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说明当时可能已经出现了集军事指挥、宗教祭祀和社会管理于一身、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王权和区域性政体——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时代,迈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分页:[1] [2]
编辑:樱花
|
|
|
|